文章解析

lín

朝代:宋作者:周敦颐浏览量:2
sān
yuè
shān
fáng
nuǎn
lín
huā
zhào
míng
pán
céng
dǐng
shàng
rén
zài
bàn
kōng
xíng
shuǐ
yún
hán
bái
qín
shēng
yìng
qīng
tiān
fēng
jīn
mèi
piāo
miǎo
jué
shēn
qīng

译文

三月里,山中才开始暖和起来,树林中的花朵相互映照,明亮耀眼。道路盘旋在层层山峰的顶端,人们行走在半空中。水面上倒映着云朵,仿佛云朵的白色融入水中,山谷中传来禽鸟的叫声,清脆的声音在山谷间回响。天空中吹来的微风轻轻拂动着衣襟和衣袖,让人感觉身体轻飘飘的,仿佛置身于缥缈的仙境之中。

逐句剖析

"三月山房暖":三月里,山中才开始暖和起来,

# 山房:《宋诗纪事》作僧房。

"林花互照明":树林中的花朵相互映照,明亮耀眼。

# 互照明:花枝互相映照,显出鲜艳的色彩。

"路盘层顶上":道路盘旋在层层山峰的顶端,

"人在半空行":人们行走在半空中。

"水色云含白":水面上倒映着云朵,仿佛云朵的白色融入水中,

"禽声谷应清":山谷中传来禽鸟的叫声,清脆的声音在山谷间回响。

"天风拂襟袂":天空中吹来的微风轻轻拂动着衣襟和衣袖,

# 襟袂:指衣服。

"缥缈觉身轻":让人感觉身体轻飘飘的,仿佛置身于缥缈的仙境之中。

# 缥缈:恍恍惚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大林寺》是北宋诗人周敦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围绕着一次山中游玩的经历展开。诗的首联着重描写山中的景色,描绘了暮春时节山中温暖的气候和林花相互映照的美景;颔联写出了道路的曲折和行走在山间的独特感受。颈联进一步描绘山中的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感受,通过描写水色和禽声,展现了山中的宁静与清幽;尾联通过描写微风拂面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在山中游玩时的闲适与惬意,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原名敦实,以避英宗讳改名,字茂叔,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以濂溪名之,后人遂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将他列为道学之首,朱熹称其为“理学开山”。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其诗文大多是内心流露,体现了一种淡泊自适、无欲而静、自得其乐、随性自然的理趣。代表作品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这两句诗中“三月”点明了时间,此时山中才开始暖和起来,给人一种春寒料峭的感觉。“山方暖”则强调了山中气候的变化。“林花互照明”描绘了树林中的花朵相互映照、明亮耀眼的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展现了春天的活力。​​颔联:“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这两句诗中“路盘层顶上”描写了道路盘旋在层层山峰的顶端,形象地写出了道路的曲折和险峻。“人在半空行”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人们行走在山间的独特感受,仿佛置身于半空中,给人一种惊险刺激的感觉。颈联:​​“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这两句诗中“水色云含白”描绘了水面上倒映着云朵,仿佛云朵的白色融入水中,给人一种水天相接的感觉。“禽声谷应清”则通过描写山谷中传来禽鸟的叫声,清脆的声音在山谷间回响,展现了山中的宁静与清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尾联:​​“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这两句诗中“天风拂襟袂”描写了天空中吹来的微风轻轻拂动着衣襟和衣袖,给人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缥缈觉身轻”则通过描写微风拂面带来的轻盈之感,表达了作者在山中游玩时的闲适与惬意,仿佛置身于缥缈的仙境之中,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蒲寿宬《灯蛾》

下一篇:宋·杨万里《读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