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ài
lián
shuō

朝代:宋作者:周敦颐浏览量:2
shuǐ
cǎo
zhī
huā
ài
zhě
shèn
fán
jìn
táo
yuān
míng
ài
táng
lái
shì
rén
shèn
ài
dān
ài
lián
zhī
chū
ér
rǎn
zhuó
qīng
lián
ér
yāo
zhōng
tōng
wài
zhí
màn
zhī
xiāng
yuǎn
qīng
tíng
tíng
jìng
zhí
yuǎn
guān
ér
xiè
wán
yān
wèi
huā
zhī
yǐn
zhě
dān
huā
zhī
guì
zhě
lián
huā
zhī
jūn
zhě
zhī
ài
táo
hòu
xiǎn
yǒu
wén
lián
zhī
ài
tóng
zhě
rén
dān
zhī
ài
zhòng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有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逐句剖析

"水陆草木之花":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

# 之:的。

"可爱者甚蕃":可爱的有很多。

# 蕃:多。,甚:很,非常。,可爱:值得怜爱。

"晋陶渊明独爱菊":东晋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独:只。

"自李唐来":从李氏唐朝以来,

#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自:自从。

"世人甚爱牡丹":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 染: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淤泥:沾染(污秽)。,出:长出。,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独:只,仅仅。

"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 妖:艳丽。,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水波。,濯:洗。

"中通外直":(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

# 外直:指莲的柄外部笔直而不弯曲。,中通:指莲的柄中间空,贯通没有阻隔。

"不蔓不枝":不生蔓,也不长枝。

# 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香远益清":香气传播更加清香,

# 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益:更加。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 植:竖立。,亭亭:耸立的样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 焉:语气词。,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而:表示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但是”。,可:只能。

"予谓菊":我认为菊花,

# 谓:以为,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是花中的隐士;

#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牡丹":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莲花,

"花之君子者也":是花中的君子。

#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噫":唉!

#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叹词,表示感慨。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陶后鲜有闻":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 闻:听说。,鲜:少。

"莲之爱":对于莲花的喜爱,

"同予者何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对于)牡丹的喜爱,

"宜乎众矣":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 宜乎众矣:应当人很多了。宜乎:当然(应该)。宜,应当。众:众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于嘉祐八年(1063年)五月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原名敦实,以避英宗讳改名,字茂叔,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以濂溪名之,后人遂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将他列为道学之首,朱熹称其为“理学开山”。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其诗文大多是内心流露,体现了一种淡泊自适、无欲而静、自得其乐、随性自然的理趣。代表作品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时年四十七,即北宋嘉祐八年(1063)。《赣州府志》载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等爱莲亭条目。这些文献记载表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期间,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挥笔题写《爱莲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咏物题材的散文。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2. 写作手法

铺垫:开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泛写百花,再叙“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后文突出莲花高洁作引,通过众人爱菊、爱牡丹,反衬作者对莲的独特钟情,加深对比感。托物言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对莲花的描写,以莲自况,寄寓自身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情操,将情感与志向融入莲花形象。渲染:对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进行细致描绘,多角度刻画其挺拔秀丽、清逸超群之态,有力凸显莲花高尚风范。拟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样的表达,便是将菊、牡丹、莲分别赋予了隐逸、富贵、君子的人格特质,莲花被赋予“出于污浊而不受沾染”的君子品格,更突出莲如同贤能之人般拥有高尚的操守。对比:“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将莲与菊、牡丹对比,菊隐世,牡丹贪富贵,莲为君子,以菊陪衬、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洁,也批判追名逐利的世态。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以花喻人,将“菊”比作“隐逸者”,因其迎霜而开,象征避世隐居的淡泊;将“牡丹”比作“富贵者”,以其艳丽华贵,喻指追名逐利的世俗心态;将“莲”比作“君子者”,用“出淤泥不染”“中通外直”等特征,喻君子洁身自好、正直通达的品格,通过三类花的比喻,构建起对理想人格的赞颂与对世俗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开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以“可爱”二字总括众花,既显托物寄兴的随性自然,无刻意雕琢之痕,又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审慎精妙。​紧接着提及“晋陶渊明独爱菊”,“独爱”二字不仅勾勒出陶渊明雅致芬芳、超然物外的性情,更暗暗点明题旨:陶渊明能借爱菊抒发情怀,我自然也可独爱莲花。​随后写道“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里借唐人对牡丹的偏爱,与周敦颐独爱莲花形成对照——不同于陶渊明爱菊避世、愿终老南山以守高洁,周敦颐渴望在尘世中做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浊世事中坚守清白的心态,与众人追逐富贵的从众心理,在思想境界上有着本质区别,也为后文“出淤泥而不染”的主旨做了巧妙铺垫。​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坦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的铺陈,生动展现了莲花挺拔秀美的姿态、清逸超群的品性,尤其凸显了它可敬不可辱的磊落风范。其实,作者借莲花的生长环境暗讽官场的黑暗,暗示在官场中坚守高洁品格,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一般艰难。而周敦颐一生为官正直清廉,屡平冤狱、为民请命,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好,正是他践“澹泊明志”的真实写照。​第二部分,作者对三种花所象征的不同品格加以比较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花本无人格,但在作者眼中,莲花与菊花有相似之处,却不似菊花那般清高冷傲、仿佛逃避现实的隐士;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娆、以富贵取悦于人。莲花从污浊环境中生长却不被沾染,经清水洗涤却不显妖媚,实在是百花中的贤德君子。​最后,作者由评花延伸到对“爱”的感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声深深的慨叹,道出了当下真隐士稀少、有德者罕见,而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人却随处可见的现实。这茫茫人世,又有多少志同道合之人能一同根治社会的顽疾呢?此处先以花喻人,虽朴实无华却贴切自然,将陶渊明的避世之举、世人追逐荣华富贵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他的感叹,正是源于世风日下、多数人被世俗所玷污的现状。

4. 作品点评

作者以莲为喻,借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姿,托寓对美好理想的深挚向往,对高洁品格的拳拳崇仰,更暗藏对尘俗庸态的深切厌憎。那中通外直的茎干、香远益清的气韵,非独绘莲之形神,实乃君子襟怀的具象化呈现——既寄寓着不与浊世同流的孤高情志,亦流淌着对澄明境界的永恒追寻,于物象描摹间深蕴士人精神的坚守与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题西林壁》

下一篇: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