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wǎn

朝代:宋作者:周敦颐浏览量:2
huā
luò
chái
mén
yǎn
huī
hūn
shù
diǎn
bàng
lín
fēi
yín
xiǎo
lán
gān
wài
yáo
jiàn
qiáo
guī

译文

落花纷纷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把门关上,天边有几只归巢的乌鸦绕着树林盘旋。吟完诗在栏杆边小立片刻,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

逐句剖析

"花落柴门掩夕晖":落花纷纷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把门关上,

# 夕晖:夕阳的余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天边有几只归巢的乌鸦绕着树林盘旋。

# 傍:围绕。,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吟余小立阑干外":吟完诗在栏杆边小立片刻,

# 阑干:栏杆。,吟:诵读诗文。

"遥见樵渔一路归":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

# 樵渔:樵夫、渔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晚》是北宋周敦颐于宋熙宁四年(1071年)任南康知军时创作的七言绝句。彼时,周敦颐调任南康,移葬母亲之墓后,于暮春傍晚,见居所外花落、昏鸦绕林、樵渔归家等乡村景致,遂有感而发。全诗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勾勒出晚春时节乡村傍晚的独特画面:柴门落花堆积,遮蔽夕晖;数点昏鸦傍林而飞;诗人“吟馀小立”,遥见樵夫渔子结伴而归。诗中动静结合,以“落”“飞”“归”等动态描写,反衬乡村暮色的静谧,同时又为画面增添生机,营造出谐和、静谧且饶有生意的意境,既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也抒发了其闲适安宁的心境。作为北宋理学开山鼻祖的诗作,此诗的境界与周敦颐为人的“气象”相呼应,蕴含着他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原名敦实,以避英宗讳改名,字茂叔,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以濂溪名之,后人遂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将他列为道学之首,朱熹称其为“理学开山”。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其诗文大多是内心流露,体现了一种淡泊自适、无欲而静、自得其乐、随性自然的理趣。代表作品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晚》是周敦颐于宋熙宁四年(1071年)任南康知军时所作。此前,周敦颐为官三十余载,辗转多地任职,历任郴县县令、合州判官、永州通判、邵州知州等职,恪尽职守、清正廉洁。1071年,他从广东调任南康军,并将母亲之墓从润州移葬至庐山栗树岭。到任南康后,在一个暮春之晚,他于居所外,见花落、昏鸦、樵渔等乡村暮春晚景,有感而发,写下此诗,描绘眼前之景以抒内心闲适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晚春时节乡村的傍晚景色,展现出柴门落花、昏鸦绕林、诗人小立、樵渔归家的画面,营造出静谧且富有生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馀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中,“花落”“鸦飞”“樵渔归”为动景,柴门夕晖、暮色树林等为静景。诗人将花自飘零、昏鸦绕林、樵夫渔人归家的动态,与静谧的乡村傍晚景色相融合,形成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画面,生动展现出乡村暮春晚景的和谐与生机。反衬:以动衬静,“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一句,以“花落”“昏鸦飞”的动态之景,反衬出乡村傍晚时分环境的静谧。花的飘落、乌鸦的飞动,更突显了乡村暮色中那种安宁、祥和的氛围,以动态元素增强了静谧之感。

3. 分段赏析

《春晚》首句“花落柴门掩夕晖”,“落”字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花朵纷纷凋零的动态画面,“掩”字则形象地写出落花堆积之多,将夕阳余晖都挡在门外,展现出乡村暮春傍晚的独特景致;“柴门”一词点明了乡村的居住环境,营造出一种质朴、宁静的氛围。第二句“昏鸦数点傍林飞”,“昏鸦”点明时间是傍晚,“数点”因距离较远、天色昏暗而将乌鸦写成“点”状,“傍林飞”描绘出乌鸦在暮色中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翔的情景,以动衬静,进一步突显乡村傍晚的静谧。第三句“吟馀小立阑干外”,“吟馀”表明诗人刚刚作诗或诵读诗文完毕,“小立”体现出诗人在伏案劳作后稍作休息、游目观赏村野景致的闲适状态,为下文观景做铺垫。尾句“遥见樵渔一路归”,“遥见”说明是诗人放目遥望所见之景,“樵渔”点明乡村劳动人民的身份,“一路归”描绘出樵夫渔子担柴捕鱼,结伴而归的温馨画面,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与前文的静谧之景相互映衬,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共同融汇成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且富有生气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闲适安宁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春晚》是周敦颐田园诗作的代表,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精神境界。全诗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描绘出乡村暮春晚景,以“花落”“昏鸦”“樵渔归”等意象,勾勒出一幅静而不寂、饶有生意的田园画卷。其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使静谧的乡村暮色中充满生机与活力,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作为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作品,此诗境界与他为人的“气象”相契合,颇有《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闲适与旷达,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更蕴含着其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郁《莺燕》

下一篇:宋·吴晦之《蓬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