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shàng
qiū

朝代:宋作者:道潜浏览量:3
àn
cāng
jiāng
wǎn
wèi
qíng
jǐng
fān
dòng
qiū
shēng
lóu
tóu
bàn
fēng
chuī
duàn
yuè
zài
yún
qiǎn
chù
míng

译文

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逐句剖析

"雨暗苍江晚未晴":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

# 雨暗:阴雨绵绵。

"井梧翻叶动秋声":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 翻:翻动。,井梧:井边的梧桐。

"楼头夜半风吹断":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

# 风吹断:风停了。断,止。,夜半:半夜。

"月在浮云浅处明":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上秋夜》是北宋诗人道潜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题为借景抒情,描绘江上秋夜,雨后天未晴,苍江昏暗,井梧叶动传来秋声,夜半风停后月亮于浮云浅处透出光明之景。运用反衬手法,以苍江、井梧之景衬环境幽静。前两句营造出秋夜的清幽氛围,后两句在风停月出中流露出对前景的希冀。整首诗构思精巧,层次分明,真切细致地借秋夜之景表达诗人内心感悟,展现出自然清新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僧

道潜(1043?~1102?),北宋诗僧。俗姓何,本名昙潜,字参寥,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祖籍杭州於潜(今属浙江杭州)。绍圣间,苏轼贬南海,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建中靖国初,方受诏仍削发为僧。道潜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交好。其尤长于绝句,近体诗大多清丽真率,深有唐人韵致。苏轼谓其“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诗作如《临平道中》《秋江》《南园》颇有名。著有《参寥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江上秋夜》是宋代诗僧道潜创作的七言绝句。该诗通过细腻捕捉江上秋夜从阴雨到转晴的动态变化,展现了宋人写景诗“深细表现时间推移中自然景物变化”的特征。道潜受这种时代文化影响,创作了这首《江上秋夜》,以展现秋夜江上景色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过程,营造出江上秋夜从喧闹渐入静谧、清冷寒寂的意境,体现出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以及景色随天色阴晴转换的过程。

2. 写作手法

烘托:首句“雨暗苍江晚未晴”​​,通过阴雨连绵、天色昏暗的江景,烘托出秋夜的压抑与动荡感,为后文风停月出的宁静作反衬。​​末句“月在浮云浅处明”​​,以浮云渐散、月光透出的动态过程,烘托出风雨后天地澄明的意境,暗示诗人对困境终将消散的信念。反衬​​:以动衬静,“井梧翻叶动秋声”以落叶簌簌之声反衬夜色之静。不同于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的绵密哀愁,此处轻摇的梧桐叶暗示风势初起却未盛,用细微声响衬托暗夜中更显空寂的环境特质。

3. 分段赏析

“雨暗苍江晚未晴”以“暗”字总领全篇气象,浓墨重彩渲染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暮色图景。诗人用“暗”字双关时空维度——既实写暮雨笼罩下江天浑沌的视觉压迫感,又暗含白昼向暗夜过渡的时间流动感。此句以大写意手法勾勒出阴雨天气的整体氛围,为后续秋声渐起埋下伏笔。“井梧翻叶动秋声”聚焦微观动态,井栏边梧桐叶的簌簌声响成为听觉焦点。诗人捕捉到风势初起时的细微征兆:叶动暗示风源来自林间,声轻预示雨势将歇。与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的绵密哀愁不同,此处叶声既是对前句“暗”景的听觉回应,又以动态细节打破雨幕沉寂,在视觉压抑中透出听觉通感,形成环境张力。“楼头夜半风吹断”通过听觉感知实现叙事转折,“吹”与“断”的并置形成声学断层。楼头视角将听觉空间从近处的井梧提升至高处的建筑,风势强度骤然升级——能清晰辨别风声“断”止,暗示风力已达呼啸程度。此句以声学标记完成时间刻度:从黄昏雨起到夜半风息,既呼应首句“晚未晴”的时间延展,又为末句月出蓄势,形成声景渐变的完整链条。“月在浮云浅处明”收束于视觉爆发点,精准捕捉浮云将散未散的临界状态。诗人以“浅处”限定云月关系,在“暗”与“明”的色彩博弈中,用“月出云隙”的动态瞬间打破夜幕封锁。此句既是对首句“暗”的光学解构——云层稀薄处透出月光,完成昼夜交替的物理呈现;又以“明”字激活全篇意境,使清冷寒寂的秋夜平添澄明特质,在雨霁云开的物理过程中投射出心境转折的象征意蕴。

4. 作品点评

此诗纯以写景之真实细致取胜,假如无作者秋意之敏锐感,就不易准确捕捉到每一个具体瞬间景物之特点,没有巧妙的构思与炼字,就不易在短短的绝句里就这样层次鲜明地表现出景物随着天色阴晴的变化而变换,而构成浑成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者写风声,很能注意抓住事物的仆征予以精细刻画,使秋声之蔚瑟而凄清的气氛在诗中表现得极为逼真。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立《风》

# 这首诗所写境界,与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王安石《葛溪驿》等诗相似。

现代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张仲谋《历代名家绝句评点·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覯《惜才》

下一篇:宋·辛弃疾《醉太平·春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