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蒲猎猎弄轻柔":水边的香蒲在风中猎猎作响,姿态轻柔,
# 轻:一作清。,风蒲猎猎: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蒲草,茎可供编织用。猎猎:形容风声的象声词。
"欲立蜻蜓不自由":蜻蜓飞来,想要在蒲草的叶尖上停留,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稳。
# 欲立:想要站立。这里是蜻蜓想要在蒲草上停留的意思。
"五月临平山下路":农历五月间,走在临平山下的路上,
"藕花无数满汀洲":可以欣赏到汀洲间的水面上,盛开着许多鲜艳的荷花。
# 汀洲:水中平地或水边平地,这里指汀洲间的水面。,藕花:荷花。
北宋诗僧
道潜(1043?~1102?),北宋诗僧。俗姓何,本名昙潜,字参寥,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祖籍杭州於潜(今属浙江杭州)。绍圣间,苏轼贬南海,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建中靖国初,方受诏仍削发为僧。道潜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交好。其尤长于绝句,近体诗大多清丽真率,深有唐人韵致。苏轼谓其“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诗作如《临平道中》《秋江》《南园》颇有名。著有《参寥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纪景诗。描绘了五月临平山下道路旁的景象,有风蒲在风中轻柔舞动,蜻蜓想要站立却因风而身不由己,汀洲上开满了无数的藕花。营造出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风蒲猎猎弄轻柔”一句将蒲草拟人化,“弄轻柔”赋予蒲草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草在风中摇曳生姿的轻柔之态,富有情趣。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风蒲猎猎”“欲立蜻蜓不自由”的动态描写,展现出风中蒲草的摇曳和蜻蜓的灵动;又有“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的静态描写,描绘出山下道路和满洲荷花的静谧之美。动静相互映衬,使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远近结合:前两句“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是近景描写,细致地刻画了蒲草和蜻蜓的形态;后两句“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则是远景描写,展现了临平山下大片荷花盛开的壮观景象。远近结合,使诗歌的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映衬:诗中的“藕花无数满汀洲”,描绘出满塘荷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荷花的颜色与绿色的蒲草、青色的山峦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秀丽动人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风蒲猎猎弄轻柔”,展现一幅近景画面:水边蒲草在风中摇曳生姿,仿佛正尽情舒展着轻柔的腰肢。“欲立蜻蜓不自由”,着重刻画一只或几只蜻蜓,受蒲草随风摆动的影响,试图停歇其上却难以站稳,蜻蜓与蒲草相互逗趣,充满意趣。“五月临平山下路”,巧妙衔接上下文,在转折间点明前两句所绘景致的时间、地点,同时为尾句的景色描写埋下伏笔。“藕花无数满汀洲”,以风蒲为背景,由近及远展开画面:山下道路两侧,大片荷花铺满水面,将夏日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至此,一幅大小相映、远近相宜、动静交融,兼具工笔细腻与写意洒脱的画卷,层次分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4. 作品点评
《临平道中》创作于仲夏五月,诗人行至临平,将山下见闻付诸笔端。全诗遣词清新雅致,用语秀丽淡雅,不仅营造出隽永优美的意境,更在谋篇布局上独具匠心。品读此诗,仿若身临其境,能真切感受到诗中流淌着浓郁的山林情致与盎然的山野意趣,令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宋·徐钧《光武》
下一篇:宋·陈造《光武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