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得桃源好避秦":寻觅到一处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足以躲避像秦朝那样的乱世,
# 桃源:“桃花源”的省称。晋陶潜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桃红又是一年春":又见到桃花盛开,新的一年春天已然来临。
# 桃红:桃花开放。
"花飞莫遣随流水":桃花飘落啊,不要让它随着流水漂走,
# 遣:使、令。
"怕有渔郎来问津":就怕有像武陵渔郎那样的人,循着水流来探寻这处隐秘之地。
#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无人问津”意,指寻访。,渔郎:桃花源就因渔夫追随溪上桃花而发现的。
宋末元初文学家
谢枋得(1226~1289),宋末元初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曾担任六部侍郎,他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因出题指摘贾似道而被罢斥,后率兵抗元,城陷流亡,屡拒元朝征召,终被拘至大都绝食而死。其诗以忠义见称,慷慨激烈,或沉痛苍凉。其文推尊欧、苏,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文体卑陋极矣”,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代表作品有《文章轨范》《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武夷山中》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描绘了庆全庵中桃花盛开如世外桃源般的景致,以桃花为意象表达了诗人避世隐居的情怀,展现了其躲避新朝、坚守自我、不愿与外界同流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用典:在《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人是先秦时为躲避秦朝战乱而隐居的,他们在这个世外桃源里安居乐业,不知外界朝代更迭。谢枋得在诗中以“桃源”指代自己隐居的庆全庵,将当时的元朝统治比作秦朝暴政,以“避秦”表明自己像桃源人躲避秦朝乱世一样,躲避元朝统治,选择隐居来远离尘世纷扰,委婉且富有深意地传达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的态度和对安稳隐居生活的向往。借景抒情:以“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等对桃花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看到桃花盛开,感慨时光流逝,又借阻止桃花随流水漂走,表达不愿被外界发现、打破隐居生活的心理。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诗人巧妙援引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典故,含蓄而坚定地表明自己已寻得一处仿若与世隔绝的隐栖之地。这一选择并非出于对山水的单纯向往,而是饱含着对新朝统治的无声抗拒—他在情感上自比为桃花源中为躲避秦末暴政而避世的先人,刻意将自己与纷扰的世事切割开来,对时局充耳不闻、漠然处之。第二句中,诗人以看似轻描淡写的笔触直言避世后时光概念的模糊:“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超然姿态背后,实则是“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孤寂与苍凉。直到某日,偶然瞥见眼前桃花灼灼绽放,那抹艳丽的绯红才如惊雷般刺破混沌,让他惊觉又一个春天已然悄然来临。这两句诗语言平实如白话,却在平淡中暗藏汹涌—桃花的绽放本是生机盎然的象征,此刻却成为诗人计算岁月流逝的刻度,字里行间渗透着被迫隐世的心酸与对故国山河的幽微隐痛。他的避居并非心甘情愿的洒脱,而是乱世中无法言说的无奈,内心深处,恰似深海下暗涌的岩浆,日日盼望着能有英雄振臂而起,推翻元蒙统治,让大宋山河重焕荣光。诗的三、四句,情感的潮水陡然跌入更深的谷底。在陶渊明的桃花源叙事中,桃花流水是引导渔人发现秘境的线索,象征着希望与联结;而在诗人笔下,这一意象却发生了颠覆性的转译—他隐姓埋名、小心翼翼地活着,如同惊弓之鸟般唯恐行藏暴露。因此,当门前桃花凋零飘落时,他满心忧惧地祈愿落花切莫随流水漂向外界,生怕那蜿蜒的溪流会成为泄露秘密的叛徒,将不速之客引至隐居之所。这一祈愿看似是对隐居安宁的守护,实则是诗人用隐喻构筑的精神宣言:他对新朝的抗拒早已深入骨髓,绝不与统治者产生任何形式的“联结”,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痕迹流露,都是对心中气节的背叛。全诗以桃花源为喻体,将自身境遇与社会现实严丝合缝地嵌入典故框架,既避免了直白抒情的浅露,又让绝不屈从的志向如寒梅映雪般清晰可辨。每一句诗行都似春日溪涧的流水,表面波澜不惊,实则在岩石间奔涌激荡,将遗民的悲愤、坚守与隐痛,都化作这一片拒不相逢的桃花流水,在历史的深谷中潺潺诉说。
4. 作品点评
《庆全庵桃花》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巧妙运用典故,将诗人的情感与志向融为一体。谢枋得借桃花与桃源的意象,深刻地展现了自己在乱世中坚守气节、不与新朝合作的高尚品格。诗歌意境深远,表意含蓄,虽未直接抒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新朝的抗拒。
下一篇:宋·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