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桃天上栽和露":碧桃是在天上以露水栽种的,
# 碧桃:一种观赏桃花。此指仙桃,借以赞颂主人的宠姬碧桃。
"不是凡花数":不是寻常的凡间花卉。
# 数:辈。
"乱山深处水潆洄":而且旁边池水一曲,娇花照水,令人遐想,
# 潆洄:盘转回旋。一作萦回。
"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亦同时令人慨叹,如此艳丽的花朵,杳无人迹来往,就算再美,又等待谁来欣赏呢。
# 枝:一作支。
"轻寒细雨情何限":在细雨中,这娇美的碧桃像美人一样更加含情,让人无限爱怜,
# 轻寒:清寒。
"不道春难管":但是,不知道春天是难以管束的,它由不得惜花人的愿望,终究要匆匆而去。
# 难管:短暂。,春:这里“春”为双关语,既指喻作者对碧桃的赏爱,也寓有碧桃春心萌动,又难以表述之意。,不道:不奈,不堪。
"为君沉醉又何妨":就算为君沉醉一场又何妨。
# 沉醉:酣醉。,君:指花,也指双方。
"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就怕我酒醉醒来,而花已凋残,惜花心情交处寄托,要使柔肠寸断了。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词。词中描绘了天上栽于露中的碧桃,本非凡花,却身处乱山深处无人欣赏,借碧桃在轻寒细雨中的境遇,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不得其所的惋惜,以及自身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慨,抒发了内心矛盾痛苦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化用:“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化用唐代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中的“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先声夺人,为所写之花营造出高雅富丽的氛围。比兴:全词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花象征美人,美人又象征词人自身,亦花亦美人亦词人,将词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满腹不平之情寄托于对美人命运的叹咏之中。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以花喻美人,笔触聚焦于花。开篇“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此句化用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中“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之语,先声夺人,尽显高雅富丽。此株碧桃,宛如来自天宫,且得甘露润泽,愈发娇艳欲滴,姿态妍媚。这般光彩照人,自是超凡脱俗,绝非寻常花卉可比。词人从正反两面,对其赞誉有加。紧接着,“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笔锋陡然一转,极力铺陈出一种压抑之感,凸显这仙品奇葩身处非地。于乱山深处,可见其所处之地荒僻寂寥。尽管此花拥有仙品高格,于萦回的溪边如同一幅绝美的画卷,却无人欣赏。“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无人问津,纵有倾世之美,又有何用?虽可守着那份高洁与矜持,可终究满心遗恨。由此,生动展现出碧桃不得志的遭遇,以及寂寞凄苦的心境。“为谁开”这般探询的语气,将“无主”之感慨委婉道出,音韵低回,摇曳生情。下片开始转写美人,以仙桃喻美人,而美人实则是作者用以寄托身世、自比自况的对象。过片“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两句,描绘了花在暮春时节,轻寒细雨中的动人姿态,以及词人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缕如烟,轻寒恻恻袭人,那如画的花更显脉脉含情。只是无奈春天转瞬即逝,即便想要挽留,也是徒然。花的无限含情之美,与青春难驻的命运在此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所谓伤春,实则也是自伤。这般芳洁光艳,终也难敌青春流逝、年华不再。末尾两句写惜别之情。“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因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识,更同情花的青春短暂,故而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念头。“只怕”二字一转,另辟新意,言及酒醒之后,面对的将是春残花落的景象,愈发令人肝肠寸断。这一转折,将惜花伤春之意表达得更为深沉。
4. 作品点评
全词情感走势迂回曲折,深沉且含蓄。在艺术呈现上,运用了传统的香草美人比兴之法。词中的花,象征着美人;而在美人的形象里,又不难捕捉到词人自身的踪迹,可谓花、美人、词人三位一体。词人原本是一位才情卓绝之人,《宋史・秦观传》称其“少豪俊,慷慨溢于言辞”,但却未被当世重用,仕途多舛,历经艰难困苦,心中自然满是怀才不遇的愤懑。只是这股不平之气,无处倾诉,只能借由创作来抒发内心积郁,正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所以,当词人对美人的命运发出深情慨叹时,实则是在借物抒情,寄托自身的身世之感,抒发内心的抱负。词中所蕴含的情思,关联着深远的寄托,是香草美人手法极为成功的运用范例。词人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巧妙地融入对美人的描写之中,使得词的内涵更为丰富,意蕴更为悠长。这种手法,让读者在欣赏词中美人形象与故事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的波澜,以及那份壮志难酬的无奈与不甘。
# 纵观全词,比拟新巧,物我交融,逆笔回旋,一波三折,从而“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使读者如入迷宫,初觉悄恍一片;骋目既久,则渐入胜境,得览其旖旎风光而欣然忘返。
不详原杭州大学中文系系主任肖瑞峰《唐宋词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胡融《墨池》
下一篇: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