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西风禾黍香":阵阵西风,吹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
# 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鸣泉落窦谷登场":溅溅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
# 窦:此指水沟。,鸣泉:淙淙鸣响的泉水。
"老牛粗了耕耘债":只有它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
# 了:了却。
"啮草坡头卧夕阳":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
# 啮:同“嚼”,啃、咬。原作“齧”。
北宋诗人
孔平仲(1044~1102),北宋诗人。字义甫,又作毅父、毅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治平进士,历任秘书丞、集贤校理、江东转运判官等职,因元祐党争多次被贬。孔平仲长于史学,工文词,与其兄文仲、武仲并称“清江三孔”。黄庭坚将其与苏氏昆仲“二苏(苏轼、苏辙)上连璧,三孔立分鼎”。其诗风格平易近人,近于白居易新乐府,作品不事雕琢,语言朴实无华,关怀民生疾苦。其近体诗古淡秀雅,气势纡舒。代表作品有《南卒》《愍囚》《和经父登黄鹤楼》《游城南双塔院》等。著有《续世说》《珩璜新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此诗描绘了南宋农村秋收时节的丰饶图景,暗含诗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与对精神归隐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此句表面描绘老牛卸下劳役后安卧夕阳的闲适场景,实则借牛喻己,诗人以老牛终结“耕耘债”暗喻自身对官场劳顿的厌倦,抒发了渴望摆脱仕途枷锁、寻求心灵解脱的积郁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百里西风禾黍香”,勾勒一幅全景式铺陈的秋收图景,诗人策马徐行,或驱车行于阡陌,或登临高处极目远眺,百里沃野的丰收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秋风掠过处,层层叠叠的谷浪翻涌如金海,裹挟着新谷的醇香沁人心脾。面对这铺天盖地的丰饶景象,诗人沉醉于天地间的馈赠,笔端流淌出对农耕文明的礼赞。第二句“鸣泉落窦谷登场”,诗人将视线缓缓收束,从辽阔的田野画卷聚焦于山涧泉窦与秋收现场。忽见清泉击石的泠泠声自岩隙泻落,与谷场槌杵起落的铿锵韵律交织成秋日交响,这"鸣泉落窦"的视听双关,既摹写自然天籁,又暗喻农耕文明的生生不息。其声景交融的笔法,恰与李文渊笔下"熏风到处田禾好"的春日牧歌形成时空错位的共鸣:前者以金秋丰饶为底色,后者用暖春意象作喻,却共同勾勒出农事劳作中蕴含的生命律动。最后两句“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诗人将视线从谷场劳作场景移开,转而凝望山坳间斜倚青石的反刍老牛。这幅充满农耕意趣的画面中,老牛卸却重轭的慵懒姿态与青草芬芳的自然气息相融,粗犷中透出野趣,疏淡间蕴含余韵。借牲畜劳作后的休憩之态,诗人暗喻自身宦海浮沉的疲敝,正如耕牛终有解轭之时,自己亦渴求解脱科举仕途的精神桎梏。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自然,看似随意写就却蕴藏深意,不经刻意修饰,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传递思想。
上一篇:宋·晁说之《寒江》
下一篇:宋·赵隰《在燕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