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孔平仲浏览量:3
lián
lóng
shēn
míng
shuì
huí
qīng
mèng
shù
qiáng
líng
kuáng
fēng
sòng
chù
dàn
yuè
lǒng
yún
yóu
wèi
xǐng
zǎo
yǒu
qiū
shēng
suí
duò
jiāng
liáng
bàn
liú
yíng
míng
zhāo
zhǔn
nán
xuān
wàng
chū
shān
wàn
zhàng
qīng

译文

夜晚寂静清冷,窗帘与窗棂透出明亮的光,戍楼上的铃声,把我从清梦中唤回。狂风裹挟着骤雨,如今不知去往何处,淡淡的月色笼罩着云层,仿佛还未苏醒。秋声早早地随着落叶传来,独自将在清凉之意的夜中与流动的萤火虫相伴。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雨后的庐山一定是一片青翠欲滴。

逐句剖析

"寂历帘栊深夜明":夜晚寂静清冷,窗帘与窗棂透出明亮的光,

# 帘栊:窗帘和窗牖。南朝江淹《杂体诗·效张华〈离情〉》:“秋月映帘栊,悬光入丹墀。”,寂历:寂静疏落的样子。

"睡回清梦戍墙铃":戍楼上的铃声,把我从清梦中唤回。

# 戍墙铃: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睡:豫章本作摇。

"狂风送雨已何处":狂风裹挟着骤雨,如今不知去往何处,

"淡月笼云犹未醒":淡淡的月色笼罩着云层,仿佛还未苏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秋声早早地随着落叶传来,

"独将凉意伴流萤":独自将在清凉之意的夜中与流动的萤火虫相伴。

"明朝准拟南轩望":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

# 轩:窗户。

"洗出庐山万丈青":雨后的庐山一定是一片青翠欲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霁夜》是宋代孔平仲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描绘秋夜雨霁后的清静景色。首联倒叙写醒后所见与梦觉缘由,颔联回叙雨霁前风雨,颈联写眼前秋景,尾联推想雨后庐山景色。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将秋月、秋雨等景象相融合,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描写互为补充。不同于常见的悲秋之作,此诗表现出爽快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反传统悲秋意趣的逸兴之作,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心境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孔平仲(1044~1102),北宋诗人。字义甫,又作毅父、毅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治平进士,历任秘书丞、集贤校理、江东转运判官等职,因元祐党争多次被贬。孔平仲长于史学,工文词,与其兄文仲、武仲并称“清江三孔”。黄庭坚将其与苏氏昆仲“二苏(苏轼、苏辙)上连璧,三孔立分鼎”。其诗风格平易近人,近于白居易新乐府,作品不事雕琢,语言朴实无华,关怀民生疾苦。其近体诗古淡秀雅,气势纡舒。代表作品有《南卒》《愍囚》《和经父登黄鹤楼》《游城南双塔院》等。著有《续世说》《珩璜新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佑三年(1088年)。依据钱钟书先生的考证,孔氏在江州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市)拥有房宅,孔平仲的父亲就安葬在此处。彼时,孔平仲兄长文仲去世后归葬于此,朝廷下令让孔平仲担任江东转运判官,负责护理葬奉事宜,此诗大概就是孔平仲在九江故宅归葬文仲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秋夜雨霁后的清静景色,通过对雨夜到雨后清晨各种景象的描写,如梦醒所见、风雨追忆、眼前秋景、推想庐山等,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爽快的精神境界与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体现出一种区别于传统悲秋的逸兴。

2. 写作手法

对比:“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将狂风暴雨的激烈场景与淡月笼云的静谧状态进行对比。“狂风送雨”代表着激烈、动态且力量感十足的景象,而“淡月笼云”呈现出轻柔、静态、朦胧的氛围,二者相互对比,突出环境氛围从激烈到舒缓的转变,也暗示诗人心境的变化。映衬:“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秋声堕叶”与“凉意流萤”相互映衬。秋声、堕叶营造出一种萧瑟、冷清的秋景氛围,凉意、流萤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清冷孤寂之感,以自然景象之间的相互配合,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烘托:“寂历帘栊深夜明”,用深夜帘栊外寂静、疏落的环境来烘托氛围。“寂历”突出环境的寂静,在深夜之中,这种寂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寂与思绪万千。动静结合:“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狂风送雨”是动态描写,狂风呼啸、雨势磅礴,充满动态感;“淡月笼云”是静态描写,淡淡的月光笼罩着云朵,呈现出一种静谧、柔和的静态画面。一动一静结合,使诗歌画面富有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融情于景:“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诗人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融入到秋声堕叶、凉意流萤的秋景之中。秋声、堕叶带来的萧瑟,凉意、流萤营造的清冷,都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呈现,更饱含着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情绪,情景交融。倒叙:“睡回清梦戍墙铃”,此句先呈现梦醒后听到戍墙铃响的结果,而“寂历帘栊深夜明”是睡前所见夜色,以梦醒之“果”倒推睡前夜色之“因”,通过倒叙,巧妙打乱时间顺序,让夜色与梦觉的衔接富有跌宕感,增添诗歌叙事层次与含蓄韵味。

3. 分段赏析

首联“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醒后所见,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寂历”二字生动地营造出一种寂静疏落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夜的静谧。接着写梦醒的原因是戍墙铃响,以铃声打破寂静,动静结合,更显夜的清幽。同时,“清梦”一词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空灵、清爽的情感基调。颔联“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采用回叙的方式,先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狂风送雨”描绘出雨势的凶猛和来势汹汹,而“已何处”则将这种动态的画面瞬间拉到眼前的静态,引发读者的联想,那狂风送雨究竟去了哪里呢?然后再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月亮被淡淡的云层笼罩着,仿佛还未从沉睡中醒来,既写出了雨后天空的朦胧之美,也暗示了雨住月出已多时,强化了诗人醒后发现雨霁时的愉悦之感。颈联“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继续回叙,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早有”二字说明秋风扫落叶的景象在风雨之前就已经存在,暗示此刻已是深秋。秋声伴随着落叶,让人从听觉上感受到秋天的气息。然后写雨霁后萤火横飞,“独将凉意伴流萤”,在清冷的秋夜,流萤独自带着凉意飞舞,不仅为画面增添了一丝灵动之美,也将诗人的孤独感融入其中,使诗意从外在景物的描绘潜入到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淡淡的清愁。尾联“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由夜推想到朝,悬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准拟”二字表现出诗人对明日景象的期待之情,“洗出庐山万丈青”则以豪迈之笔,将读者推至一个清旷爽朗的境界,让人不禁逸兴遄飞,精神焕发。这一句不仅升华了全诗的“霁”意,也让诗篇的意境和内涵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展示了雨霁之后的美好前景,给人以希望和活力。

4. 作品点评

诗运用对比映衬之法勾勒秋夜景致,借此精妙展现清秋逸致。前后鲜明的明暗对比,让诗篇起伏有致,相互映照且和谐统一,烘托出诗人对秋之清旷爽朗的感怀这一主旨,极大提升了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写秋夜雨的情景,表现出轻快、愉悦的情绪。自宋玉以后,传统诗文写秋景,多哀伤情绪,此诗则反其意而用之。结构上也有特色全用倒叙,并交叉进行,将时空拓展,饶有兴致。

作家吕晴飞《中国历代名诗今译》

# 孔平仲的诗很接近苏轼的风格,清新深婉,饶有思致。这篇《霁夜》,是他的写景佳作。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授沈家庄《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师范《偈颂七十六首其一》

下一篇:宋·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