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zhī
cái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2
shèng
guàn
jiān
nán
yóu
lái
guì
wǎn
chéng
sōng
bǎi
tǎng
fēi
shēng
lěi
luò
yán
chū
zhēng
róng
bāng
yóu
kùn
xiū
sǎo
zhǔ
pín
yàn
xiōng
liù
yìn
nián
yōng
chē
huì
chóng
guò
luò
yáng
chéng

译文

你刚成年便在艰难处境中自立,能担当大事的人才,从来都贵在成就于晚年。松柏如果不是天生就挺拔坦荡,又怎能轻易从险峻的山崖间显出高耸不凡的姿态。苏秦出游困窘时,连妻子嫂子都对他感到羞耻,主父偃贫困时,连兄弟都对他心生厌烦。将来有一天你会身佩六印、车骑簇拥成就显赫功名,到时一定要再次经过洛阳城。

逐句剖析

"胜冠自立艰难里":你刚成年便在艰难处境中自立,

"大器由来贵晚成":能担当大事的人才,从来都贵在成就于晚年。

"松柏傥非生磊落":松柏如果不是天生就挺拔坦荡,

"岩崖何易出峥嵘":又怎能轻易从险峻的山崖间显出高耸不凡的姿态。

"苏帮游困羞妻嫂":苏秦出游困窘时,连妻子嫂子都对他感到羞耻,

"主父居贫厌弟兄":主父偃贫困时,连兄弟都对他心生厌烦。

"六印他年拥车骑":将来有一天你会身佩六印、车骑簇拥成就显赫功名,

"会须重过洛阳城":到时一定要再次经过洛阳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吴之才》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专为勉励人生坎坷的友人吴之才而作。诗的首联以“胜冠自立艰难里”点出吴之才成年后身处困境却能自立的处境,并以“大器由来贵晚成”破题,化用《老子》中关于人才需经磨砺、晚成更可贵的意涵,奠定全诗劝勉基调。颔联以松柏生于岩崖、凭磊落品性成就峥嵘气象为喻,阐释人才需在艰难环境中锤炼方能脱颖而出的道理。颈联引用苏秦游困时遭妻嫂轻视、主父偃居贫时被弟兄厌弃的史事,说明困顿是成大事者的必经之路,给予友人慰藉。尾联则以“六印佗年拥车骑”的展望,寄托对吴之才未来功成名就的期许,并以“会须重过洛阳城”的邀约,增添了对友人荣归的具体期盼。全诗格律严整,将自然意象(松柏、岩崖)与历史典故巧妙结合,语言恳切质朴,既正视困境的现实,又传递出对“大器晚成”的坚定信念,尽显真挚的友朋情谊与深刻的人生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友诗。诗歌借松柏、岩崖等自然意象和苏秦、主父偃的历史典故,勉励身处困境的友人吴之才,强调人才需在艰难中磨砺,坚信其终将大器晚成、成就功名,表达了对友人的理解、鼓励与殷切期许。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松柏傥非生磊落,岩崖何易出峥嵘”,“松柏”象征着磊落坦荡、坚韧不拔的品性,“岩崖”则代表着险峻、坎坷的生存环境。唯有松柏的“磊落”本性,才能在“岩崖”的严苛考验中彰显“峥嵘”气象,如同松柏需依托岩崖的磨砺方能挺拔,人才也需在艰难处境中锤炼,方能成就自身价值。用典:“苏秦游困羞妻嫂,主父居贫厌弟兄”引用两个历史典故:战国时的苏秦早年游说诸侯无果,归家后遭妻嫂冷遇;西汉的主父偃未发迹时,因贫困被弟兄嫌弃。这两个典故的共性在于“早年困顿与亲友轻视”,诗人将其组合,并非单纯复述史事,而是借古人的相似境遇,向吴之才传递两层深意:一是困境并非个例,即便是日后功成名就者,也曾历经人情冷暖,以此消解友人的孤独感;二是困顿是暂时的,苏秦、主父偃皆在后来迎来转折,暗含“今日困厄恰是他日崛起之基”的期许。化用:“大器由来贵晚成”化用《老子》“大器晚成”的典故(原指贵重器物需长时间制作,后喻杰出人才需经长期磨砺),将经典中的哲理与友人的现实处境相勾连,既为“艰难里自立”的吴之才注入精神支撑,又定下全诗“相信时间与坚守”的基调。

3. 分段赏析

首联“胜冠自立艰难里,大器由来贵晚成”,开篇即点出友人处境。“胜冠自立”写吴之才虽已成年,却身处“艰难”之中,寥寥数字勾勒出其困顿境遇;“大器由来贵晚成”则以掷地有声的断语,将对友人的安慰与期许融为一体,强调真正的人才往往历经磨砺,成就于晚年。这两句不回避“艰难”,却更突出“晚成”的必然,为全诗奠定了积极向上的基调。颔联“松柏傥非生磊落,岩崖何易出峥嵘”,以松柏为喻,深化“大器晚成”的内涵。诗人设问:若松柏没有天生的“磊落”品性(正直坦荡、坚韧不拔),又怎能从“岩崖”的险峻环境中脱颖而出,展现“峥嵘”气象?此句以自然之物喻人生之道,既赞松柏的品格,更暗指吴之才需如松柏般,在困境中坚守本心,方能冲破阻碍。颈联“苏秦游困羞妻嫂,主父居贫厌弟兄”,引入历史典故,以古证今。苏秦早年游说无成,归家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主父偃未发迹时,“昆弟不与衣食”。诗人借这两位先困后显的人物,告诉吴之才:困顿是成大事者的必经之路,连至亲的轻视都可能遭遇,不必因此气馁。尾联“六印佗年拥车骑,会须重过洛阳城”,以对未来的展望收束,充满昂扬之气。“六印”“车骑”化用苏秦佩六国相印的典故,喻指吴之才终将功成名就;“会须重过洛阳城”则以具体的邀约,既盼友人荣归,也暗含“今日困境皆为他日谈资”的自信。这两句不作空泛祝福,而是以豪迈的想象为友人画下未来的蓝图,与首联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劝勉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柳溪对雪》

下一篇:宋·司马光《寄扬州侯都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