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和雨乍晴":四月里天气清明和暖,一场雨刚刚停歇,天放晴了,
# 乍:刚刚。,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南山当户转分明":正对门的南山在雨后山色变得格外清晰分明。
# 南山当户转分明:写由雨到晴的过程。因为正对着南山,所以晴雨变化看上去特别分明。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更无柳絮随风起":再也没有那像雪花般随风飞舞的柳絮了,
# 更无柳絮随风起:化用东晋谢道韫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随风起:一作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只有那向日葵执着地朝着太阳盛开。
# 惟有:仅有,只有。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诗。诗歌开篇描绘出四月雨后初晴,和暖明媚的景象,后两句以“柳絮”和“葵花”形成鲜明对比,暗喻那些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波逐流之人,“葵花向日倾”则象征对国家的忠贞不渝。整首诗借初夏的自然之景,委婉含蓄地抒发情志,既勾勒出清新明快的夏日图景,又传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和政治操守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将雨后初晴的近景与远处南山的景色相融合,营造出开阔、清新的画面。比喻:“更无柳絮因风,惟有葵花向日倾”用随风飘荡的“柳絮”暗喻在政治上投机取巧、立场不坚定之人。又以“葵花”比喻恢复旧政的人。托物言志:“惟有葵花向日倾”以始终向阳的“葵花”自比,表明自己对君王和国家的忠诚。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四月清和雨乍晴”开篇以质朴文字点明时令与天气。四月,正值春末夏初,气候清和,又逢雨过天晴。短短七字,勾勒出雨后初晴的清新氛围,让一幅明媚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奠定全诗明快的基调,也为后续景致的描绘做了铺垫。第二句:“南山当户转分明”承接上句,雨后空气澄澈,正对门户的南山轮廓愈发清晰,山色青翠欲滴。诗人巧妙选取南山这一典型景物,强化雨后初晴的视觉效果,营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使整首诗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进一步烘托出清爽的夏日氛围。第三句:“更无柳絮随风起”笔锋一转,由写景过渡到托物言志。柳絮通常随风飘舞,象征着缺乏主见、投机取巧之人。诗人直言眼前没有柳絮随风飞舞,实则表明自己不会像柳絮一样,在政治的风云变幻中随波逐流、投机附和,借此抒发坚守自我的政治操守。第四句:“惟有葵花向日倾”将葵花始终向阳的特性与柳絮形成鲜明对比。在诗人眼中,葵花向阳的特质,代表着忠诚与坚定,恰似自己对君主、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诗人以葵花自比,批判如柳絮般见风使舵的小人,彰显自身对正道的执着追求。
4. 作品点评
《居洛初夏作》中,司马光描绘富有变化的画面,对雨雾南山、飘舞柳絮着墨甚少,却对葵花情有独钟。长期的官场经历,让司马光对人云亦云的现象极为反感,因而不愿像柳絮一样,在政治上随波逐流、丧失自我。他借葵花向阳,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自己如同葵花眷恋太阳一般,对皇帝忠心耿耿,矢志不渝地报效国家,展现出高尚的政治操守与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