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南北路":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
# 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
"风雨湿征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出岭同谁出":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
"归乡如此归":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 如此:一作如不。
"山河千古在":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
"城郭一时非":城郭却一时沦陷改变。
"饿死真吾志":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
# 饿:一作饥。
"梦中行采薇":梦中也像伯夷叔齐那样采薇充饥。
# 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爱国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被俘北行途中经过大庾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国破被俘时的悲苦心情,体现了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以及视死如归、绝不与元军合作的民族气节。借行程中的地点、景色与自身遭遇,写出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2. 写作手法
设问:“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这两句是设问。诗人自问自答,提出“出岭同谁出”,意思是自己被押解出岭,身边却没有志同道合的同伴;“归乡如此归”则是回答,表明自己归乡却是以被俘的屈辱方式,并非荣耀返乡。通过设问,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痛与愤懑之情。对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历经千古依然存在的山河,与如今面目全非的城郭进行对比。山河永恒不变,而城郭却因战乱改易,凸显出世事沧桑巨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沉痛感慨以及对往昔的深切怀念。借景抒情:“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是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了在梅花岭南北的道路上,风雨交加打湿征衣的景象。梅花岭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象征高洁品格的地方。这里的风雨,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更烘托出诗人被押解北上时内心的凄苦、悲愤和压抑,借自然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艰难处境。用典:“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运用了用典手法。“采薇”典故出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终饿死首阳山的故事。诗人以“采薇”自比,表明自己宁可饿死,也绝不投降元朝,要坚守民族气节,像伯夷、叔齐一样保持高尚的操守。
3. 分段赏析
《南安军》前两联叙述行程中的地点、景色与作者感慨,尽显此次行程的悲苦心境。颈联将祖国山河的永恒与城郭的一时沦陷对比,凸显诗人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元人的轻蔑。尾联则明确表明诗人决心饿死殉国,以践行“首丘”之义。开篇“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简要提及行程地点与景色。文天祥抵达南安军,跨越梅岭南北两路。此处梅花并非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联想,与“风雨”相对照,初步烘托出其沉重心情。梅岭梅花在风雨中飘摇,淋湿了押送他的兵丁征衣,一股寒意也悄然袭上他的心头。“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上句以问话形式道出行程孤单,沉痛之情溢于言表。下句则指此次北行虽途经故乡庐陵,却因被囚失去自由,归乡却似未归。两个“出”与两个“归”字相互对照,增强了情感的抒发,进一步渲染出悲苦情绪。颈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站在岭上,远眺南安军的西华山与章江,感叹青山江河永恒不变,而城郭已由宋军占据变为元军占领,旗帜也将更换。此句暗引杜甫“国破山河在”与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的诗意。尾联“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文天祥表明自己宁愿绝食饿死故乡,也绝不与元军合作。他常梦到自己如伯夷、叔齐般在首阳山采薇度日。这里运用伯夷、叔齐典故,商朝灭亡后,二人不食周粟,逃至首阳山采野菜充饥,最终饿死。从广东起,文天祥就尝试绝食欲饿死故乡,绝食八日无恙后才恢复进食。就在写《南安军》同年十月初一晚,他被押往元大都,历经三年两个月零九天囚禁后英勇就义。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化用杜甫诗句,抒发爱国情怀,彰显民族正气。诗中情感逐层推进,激昂澎湃,自然质朴却尽显深厚功力。文天祥深受杜甫诗风影响,此诗于质朴间蕴含真挚深情,可谓是他用血与泪凝结而成的作品。
上一篇:宋·郭印《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