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
zhōng
yǒng
·
·
chá
rén

朝代:唐作者:皮日休浏览量:2
shēng
zhǔ
shān
lǎo
zài
màn
shí
wéi
chá
chuǎn
xiāng
shì
yān
tíng
cóng
𣟤
zhē
guǒ
rèn
nòu
shī
wǎn
xiāng
xiào
guī
yāo
jiān
pèi
qīng
lǒu

译文

种茶人出生在顾渚山,在漫石坞终老一生。说出的话语气息都带着茶的味道,身上衣服散发的香气仿佛是山间的烟雾。庭院任由𣟤这种植物所遮蔽,果实任凭野兽来糟践。天色已晚,茶人们相互谈笑着归来,腰间佩戴着用蒌草编成的轻便物件。

逐句剖析

"生于顾渚山":种茶人出生在顾渚山,

"老在漫石坞":在漫石坞终老一生。

"语气为茶荈":说出的话语气息都带着茶的味道,

"衣香是烟雾":身上衣服散发的香气仿佛是山间的烟雾。

"庭从𣟤子遮":庭院任由𣟤这种植物所遮蔽,

# 𣟤:一作颖。颖:应为(木颖),原注:“其木如玉色,渚人以为杖。”一作𩓡,九字反,其木如玉色,渚人以为杖。

"果任獳师虏":果实任凭野兽来糟践。

# 獳师:泛指野兽。

"日晚相笑归":天色已晚,茶人们相互谈笑着归来,

"腰间佩轻篓":腰间佩戴着用蒌草编成的轻便物件。

# 篓:一作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茶中杂咏·茶人》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创作的茶诗。这首诗描绘了茶人的生活百态。从茶人的出生地与终老之地写起,展现他们一生与茶相伴的生活状态。诗中描述了茶人日常谈论的是茶,身上带着煮茶的烟火气息,居住的庭院有植物遮蔽,果实任野兽叼走这种田园氛围浓厚的场景,最后以傍晚茶人带着与茶相关的物品笑着归来的画面结尾,生动地勾勒出茶人在田园中的生活情景,体现了茶文化与田园生活的紧密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时期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多酬唱咏物之作,也涉及时政弊端,描述人民悲惨生活之作。其诗一种继承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一种则逞奇丰富。皮日休的散文颇能继承韩柳古文传统,尤其是小品文善于讥刺时弊,抨击黑暗政治,锋芒毕露。其政论小品文被鲁迅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代表作品有《正乐府》《三羞诗》。著有《鹿门隐书》《忧赋》《皮子文薮》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此句点明茶人的生命轨迹与地理坐标。顾渚山位于浙江湖州,是唐代贡茶“顾渚紫笋”的核心产区,茶圣陆羽曾在此考察茶事并著《茶经》。诗人以“生”“老”二字勾勒茶人扎根于此的终生职业属性,“漫石坞”则暗含茶园依山而建、石块散落的自然环境,凸显茶人与土地的深度绑定。这种时空的凝缩,既是对个体生命的概括,亦是对唐代茶山经济生态的缩影。“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此联通过感官细节刻画茶人职业特征。“茶荈”特指粗老茶叶,与陆羽《茶经》中“南方嘉木”的雅称形成反差,凸显茶人日常接触的并非精制茶品,而是粗粝劳作对象。“语气”被茶香浸染,衣衫沾染制茶烟雾,通过嗅觉与视觉的通感,具象化茶人职业习性。烟雾既是炒茶工艺的产物,亦隐喻茶人如烟霭般萦绕山间的生活状态,暗含对朴素劳动美学的赞颂。“庭从𣟤子遮,果任獳师虏”​​此句描写茶园周边的生态与生活状态。“𣟤子”为木质白润的乔木,其枝叶遮蔽庭院,暗示茶人无暇打理生活空间,侧面反映采茶季的繁忙;“獳师”(野兽)叼食果实,则点明茶园周边保留自然生态,未被完全开发为农田。诗人以“从”“任”二字消解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叙事,呈现茶人“与自然共处”的生存逻辑——他们专注于茶业生产,对其他生物活动持包容态度,体现唐代茶人对生态平衡的朴素认知。​​“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末联以动态场景收束全诗,塑造鲜活的劳动者群像。“日晚”呼应首联“老在”,形成劳作周期的闭环;“相笑”打破采茶叙事的单一性,展现茶人群体在重复劳动中建立的默契与欢愉;“轻蒌”与“顾渚紫笋”的珍贵形成反差,强调茶人虽创造经济价值,但更珍视劳动过程本身,通过具体器物(篓)与动作(笑归),还原唐代茶农真实的生活节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驾《春晴》

下一篇:唐·崔颢《行经华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