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前还见到花间露出的新蕊,
# 蕊: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雨后却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 叶底:指绿叶的中间。一作“叶里”。,全:一作“兼”。
"蜂蝶纷纷过墙去":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
# 纷纷:接连不断。一作“飞来”。,蜂蝶:蜜蜂和蝴蝶。一作“蛱蝶”。
"却疑春色在邻家":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 邻家:邻居的家。,春色:春天的景色。,疑:怀疑。
晚唐诗人
王驾(?~?),唐代诗人。字大用,号守素先生,蒲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礼部员外郎,因世乱弃官归隐。王驾工诗,其诗主要描写乡村人情与自然风光。他与郑谷、司空图为诗友,唱和赠答。司空图对其诗评价颇高,称其“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其《古意》诗有“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句,为世称颂。有诗作《夏雨》《雨晴》《古意》等。著有《王驾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抒怀的惜春诗。诗中通过雨前花蕊初绽与雨后残花凋零的鲜明对比,描绘了暮春时节骤雨摧花的衰败景象,以蜂蝶的拟人化动态,既暗喻自然生灵对春光的眷恋,又折射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切怅惘。全篇以简练笔触勾勒时空流转,借物传情,在寻常景致中寄寓对生命轮回的哲思,末句“却疑”二字更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将惜春之情升华为对永恒之美的追寻。
2. 写作手法
对比:雨前“初见花间蕊”的含苞待放与雨后“全无叶底花”的凋零殆尽形成鲜明对照,凸显春光骤逝之快;蜂蝶先前在花间流连,后“纷纷过墙去”,更添春色已去的怅然,强化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拟人:此诗巧用拟人,鲜活灵动。“却疑春色在邻家”一句,诗人将蜂蝶觅春的本能行为,赋予其人类特有的疑惑与追寻心理。本为花落春残的寻常景象,却因“疑”字点睛,使蜂蝶如执着的寻芳客,春色亦化身为可被追寻的鲜活生命体。邻家虚实相映间,既暗含对春光易逝的怅惘,又以俏皮的想象将失落转化为对未知春色的期待,余韵悠长。映衬:“雨前初见花间蕊”与“雨后全无叶底花”形成映衬,通过雨前花蕊初绽的生机与雨后残花落尽的萧瑟,强化了春色易逝的怅惘。后两句以蜂蝶“过墙去”的动态映衬春色无踪的失落。而“却疑春色在邻家”一句,将蜂蝶拟人化,借其“疑”字点破诗人对春色的眷恋。这种映衬,既写自然景物灵动意趣,使惜春之情更显含蓄隽永。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紧紧围绕着代表春天的“花”来写。诗人把雨前和雨后的景象放在一起比较,字里行间都透着对春天的惋惜。雨还没下的时候,春天刚刚到来,花朵才冒出花骨朵,还没完全绽放,满是生机与期待。可一场雨过后,花朵都凋零了,只剩下满树的绿叶。这说明雨下了很久,原本好好的春天,就这么被这场雨破坏了兴致。诗人看着小园里花朵凋零、春天逝去的景象,心里别提多失落,感触也特别深。诗的后两句,诗人的目光从花朵转移到了蜜蜂和蝴蝶身上。被连绵的雨困住好久的蜂蝶,好不容易等到天气放晴,它们满心欢喜地飞到小园里。它们和诗人一样,盼着能在花丛中好好享受春天的美好,结果却扑了个空,小园里只有叶子,花朵都没了。蜂蝶也像诗人一样,满心失望,只好垂头丧气地飞过院墙离开了。花朵凋零,蜂蝶也飞走了,小园变得更加冷清,诗人心里也更加惆怅。望着蜂蝶纷纷飞过院墙的身影,满心惜春的诗人突然冒出一个奇妙的想法:说不定春天跑到邻居家去了。邻居家就在墙的另一边,诗人这么想好像有点道理。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也不会比自己家特殊到哪去,这想法又显得特别天真。因为墙太高挡住了视线,没办法确定,所以诗人只用了一个“疑”字。这个“疑”字用得特别妙,让整句诗显得特别真实。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寻春天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还把春天写“活”了,好像春天长了脚,不在自己家小园待着,非要跑到邻家去,调皮又爱捉弄人。
4. 作品点评
“却疑春色在邻家”堪称绝妙之笔,语句新奇独特,让人一下子感觉新鲜。这句是全文核心,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经它点染,小园、蜂蝶、春色都焕发出别样光彩,充满趣味。
# 王驾《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此《唐百家诗选》中诗也。余因阅荆公《临川集》,亦有此诗云:“雨来未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百家诗选》是荆公所选,想爱此诗,因为改七宇,使一篇语工而意足,了无镵斧之迹,真削鐻手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情新因意胜,意胜逐情新”,上官仪诗也。王驾有“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脱胎工矣。人以为此格自驾始,作也。或又谓为荆公所作,亦非也。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周弼为实接体。何新之为奇隽体。周珽曰:贵幸之庭,车如流水;幽栖之户,可设雀罗:时势自然,何待挟刺扫门之徒纷纷他适,而后知荣华之有在也。“雨前”、“雨后”分景,蜂喧蝶扰异趋,识此可以悟彼。“却疑”二字,有不自信之意,妙。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按驾此诗出荆公《唐百家诗选》中,乃荆公《临川集》复有此,云:“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全无叶底花……”想爱此诗,因改七字入集中耳。“雨前见花蕊”与“雨后并无花”,两句未尝不相呼应。必云:“不见花间叶”以言花盛,蠢矣。雨后花尽,疑邻家尚有春色,非真疑之!惜春尽,故意其未尽耳。蛱蝶过墙,妙在先着“飞来”两字,有寻索意,为有情耳。直言“纷纷过去”,不尤蠢乎?驾诗即非品金,却被荆公点成铁块。
明胡震亨《唐音戊签》
# 介甫所云“疑”,乃因蜂蝶过墙而人疑之也,着力在“纷纷”二字。驾所云“疑”,乃蛱蝶疑而飞去,人疑其疑也,着眼在“飞来”二字。两意俱佳。但“却疑”意只一层,“应疑”义有两层。黄白山评:王改“却”字,不过易平声为仄字较响耳,其意则犹前人。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
# 诗意盖讥炎凉之辈。
清黄生《唐诗摘钞》
上一篇:唐·韦应物《难言》
下一篇:唐·皮日休《茶中杂咏·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