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zhāng

朝代:宋作者:无名氏浏览量:3
zhāng
cǎi
sāng
shàng
shì
chūn
fēng
qíng
nuǎn
yōng
táo
huā
zhī
shàng
yīng
yán
kěn
fàng
rén
guī

译文

一张机,穿着春衣去田头路旁采桑。风晴日暖,让人浑身慵懒无力。红艳的桃花枝上,黄莺鸣叫声婉转美妙,让人心荡神移,如醉入迷,春色不肯让人归去。

逐句剖析

"一张机":一张机,

"采桑陌上试春衣":穿着春衣去田头路旁采桑。

# 采桑陌上:指织锦女子在田间小路上采桑。汉乐府有《陌上桑》,写采桑女罗敷拒绝太守的调戏。

"风晴日暖慵无力":风晴日暖,让人浑身慵懒无力。

"桃花枝上":红艳的桃花枝上,

"啼莺言语":黄莺鸣叫声婉转美妙,

# 啼莺言语:指黄莺宛转美妙的叫声。

"不肯放人归":让人心荡神移,如醉入迷,春色不肯让人归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张机(其一)》是宋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词,开篇以少女春日采桑为切入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园春景图。通过刻画少女在采桑途中被明媚春光吸引,展现出春日的美好以及少女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考证,《九张机》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传入高丽,从时间脉络来看,此时正值文人词创作的前期阶段,确切而言,尚处于词从音乐文学向纯文学过渡的前夕。彼时的曲子词仍保持着鲜明的音乐性,属于民间创作范畴,且其联章体的形式恰与当时盛行的“转踏”文体相互呼应、融合,宋代学者曾慥在《乐府雅词》中便将其归入“转踏”类别,这首词就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田园词,描绘了少女在春日到田间小路采桑,换上春衣,在风和日暖的氛围中慵懒无力。桃花绽放的枝头,黄莺啼叫,仿佛在挽留少女,不让她归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表达了对春日田园风光的喜爱以及少女沉醉其中的悠然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兴:以“机”这种纺织工具起兴,引出下文采桑少女的劳动场景和情感抒发;次句“采桑陌上试春衣”承接起兴,点明了劳动的对象、地点和季节,通过对少女春日采桑情景的描写,借自然之景和生活场景来烘托少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使人物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地融入到具体的场景描绘之中。借景抒情:“采桑陌上试春衣”点明劳动的地点、季节,“风晴日暖慵无力”通过温暖晴好的天气描写,表现少女陶醉于大自然的情态,“桃花枝上”三句写她被黄莺美妙歌声迷住舍不得归去,作者极力渲染宜人的盎然春色和大地的勃勃生机,使人物融于诗情画意之中,又借诗情画意映衬人物和故事,为以下的描叙创设了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句“一张机”采用民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起兴,次句“采桑陌上试春衣”交代了劳动场景的地点、季节及人物活动,“风晴日暖慵无力”则勾勒出少女沉醉于春日暖阳的慵懒之态。“桃花枝上”三句写她被枝头黄莺的婉转啼鸣所吸引,流连难返。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着力铺陈晴日暖风、桃花莺语的盎然春意,让人物置身于蓬勃生机的自然图景中,既以诗情画意烘托少女的青春情致,又为后续叙写营造了明丽温馨的氛围。

4. 作品点评

全词情感真挚深沉,如潺潺溪流般缠绵悱恻,节奏则似山间蜿蜒小径,婉转回环。其风格兼具民歌的清新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又文采斐然,格律严谨精妙,尽显高雅之态。《九张机》的独特之处在于,显著融合了民间性与艺术性。它既不像《花间词》那般堆砌辞藻、风格轻艳,也并非官宦之作中流露出的闲适随意,更不同于浪子离人诗词里那种浓重的凄怆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醉留客》者,乐府之旧名;《九张机》者,才子之新调。凭戛玉之清歌,写掷梭之春怨。章章寄恨,句句言情。

宋曾慥《乐府雅词》

# “是逐臣弃妇之词,凄婉绵丽,绝妙古乐府也。”“高处不减风骚,次亦‘子夜怨歌’之匹,千年绝调也。”“九张机纯自《小雅》《离骚》变出。词至是,已臻绝顶,虽美成(周邦彦)、白石(姜夔)亦不能为。”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龙高《卧梅》

下一篇:宋·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