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张叔夜":从前啊,张叔夜将军,
# 张叔夜:字嵇仲,祖籍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统兵赴勤王":他统领着军队奔赴京城去救君王。
# 勤王: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东都一不守":东都一旦失守,
# 东都:即东京,宋朝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羸马迁龙荒":瘦马迁往北方荒凉之地。
# 龙荒:即荒漠。,羸马:疲病之马,这里指宋徽宗军将。
"适过白沟河":途中经过白沟河,
"裂眦须欲张":瞪裂眼眶,胡须竖起。
# 裂眦:怒恨貌,张目怒视,眼眶破裂。
"绝粒不遄死":他绝食却没有马上死去,
# 遄:迅速。,绝粒:即绝世。
"仰天扼其吭":仰头掐住喉咙。
# 吭:喉咙。
"群臣总奄奄":群臣萎靡不振,
"一士垂天光":唯独一人光照天地。
"读史识其他":我阅读史书知晓了他的事迹和地方,
"抚卷为凄凉":抚摸书卷倍感凄凉。
"我生何不辰":我生不逢时,
"异世忽相望":隔世竟与他命运相望。
# 相望:互相仰望。
"皇图遘阳九":国运遭逢阳九之灾,
# 阳九:指灾难之年或厄运。,遘:这里是遭遇之意。,皇图:皇家版图。
"天堑满飞艎":天堑布满飞蝗。
# 艎:疑当作蝗。
"引兵诣阙下":率军到宫阙下,
# 诣阙:赴朝堂或指赴京都。
"捧土障澜狂":就像用一捧泥土去阻挡汹涌的狂澜一样。
"出使义不屈":出使不屈服,
"持节还中郎":盼望着能像苏武持节一样归来做那中郎将。
"六飞狩南海":皇帝的车驾流亡到了南海,
# 六飞:古代指皇帝的车驾六马,疾行如飞。
"金钺将煌煌":金色大斧,看上去威风凛凛、气势不凡。
# 金钺:大斧。
"武侯空威心":我虽有着如武侯诸葛亮般的雄心壮志,
# 武侯空威心:诸葛亮以“空城”攻心之术吓退司马懿大军。
"出狩惊四方":帝王出逃惊动四方。
# 出狩:打猎。这里指诸葛亮北伐出战。狩:一作师。
"吾属竟为虏":我们终究沦为俘虏,
"世事吁彼苍":对着这世事我不禁呼喊苍天多么的不公啊。
"思公有奇节":想起张公有着奇伟的气节,
"一死何慨慷":他慷慨赴死的样子多么令人敬仰。
"江淮我分地":江淮是我的责任地,
# 江淮我分地:指澶渊之盟后,宋、金疆界从白沟向南推向淮河。
"我欲投沧浪":我想投奔沧浪。
"沧浪却不受":沧浪不愿接纳,
"中原行路长":中原路途漫长。
"初登项籍宫":先登上项羽的宫殿,
"次览刘季邦":再游览刘邦的故邦。
# 邦:一作乡。
"涉足河与济":踏足黄河与济水,
"回首嵩与恒":回首嵩山与恒山。
# 恒:一作邙。
"下车抚梁门":下车抚摸梁门,
# 梁门: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徐水区。
"上马指楼桑":上马指向楼桑。
"戴星渡一水":我披星戴月渡过一条河流,
# 一:一作易。
"惨淡天微茫":天色惨淡模糊。
"行人为我言":路人告诉我,
"宋辽此分疆":这里是宋辽分界。
"悬知公死处":推测您死去的地方,
"为公出涕滂":为您流泪滂沱。
"恨不持束刍":恨不能持一捆草,
"徘徊官道傍":在官道旁徘徊。
"我死还在燕":我就算死也要死在燕地,
"烈烈同肝肠":要像张公一样有着烈烈的肝肠,坚守气节不投降。
"今我为公哀":如今我为公哀悼,
# 哀:一作痛。,公:一作君。
"后来谁我伤":后来谁为我悲伤。
# 后来谁我伤:一作我死谁为伤。
"天地垂日月":天地悬挂日月,
"斯人未云亡":此人精神未消亡。
"文武道不坠":文治武功之道不坠落,
"我辈终堂堂":我们终究光明磊落。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分段赏析
“昔时张叔夜,统兵赴勤王”:开篇提及张叔夜,直陈其往昔统兵奔赴勤王之事。此句为全诗奠定历史叙述基调,引出一段关乎国家命运的往事,张叔夜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展现出忠诚与担当,让读者迅速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情境中。“东都一不守,羸马迁龙荒”:描绘了东都沦陷后的悲惨景象,都城失守,形势急转直下,张叔夜只能骑着瘦弱的马匹,被迫将皇帝迁于荒远之地。“羸马”一词生动刻画出当时局势的艰难困窘,尽显狼狈与无奈,深刻反映出国家遭受重创后的衰败之态。“适过白沟河,裂眦须欲张”:描述张叔夜路过白沟河时的情状。“裂眦须欲张”通过对人物表情神态的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地展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悲愤。白沟河在此成为情感爆发的触发点,他对国家沦陷、局势糜烂的痛心疾首,都在这一细节中表露无遗。“绝粒不遄死,仰天扼其吭”:讲述张叔夜绝食却未即刻死去,反而仰天做出扼住命运咽喉的姿态。这一行为体现出他虽身处绝境,却绝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抗争精神,即便生命垂危,也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不公命运、对侵略者的强烈反抗。“群臣总奄奄,一士垂天光”:将群臣的萎靡不振与张叔夜进行鲜明对比,群臣在国难面前毫无生气、无所作为,而张叔夜却如同一束光,独自散发着忠诚与不屈的光芒,凸显出他在黑暗局势中的卓越不凡与难能可贵。“读史识其他,抚卷为凄凉”:诗人自述读史了解到张叔夜事迹后,抚摸书卷心生凄凉之感。这既是对张叔夜个人命运的悲叹,更是对那段历史悲剧的深沉感慨,引发读者对历史兴亡、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我生何不辰,异世忽相望”:诗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虽与张叔夜身处不同时代,却仿佛能跨越时空与他产生共鸣。这种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张叔夜的惺惺相惜,同时也暗示自己在当下同样面临着国家危亡的困境,如同张叔夜当年一般无奈与悲愤。“皇图遘阳刀,天堑满飞艎”:描写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皇图遭遇武力威胁,原本作为天险的屏障如今也布满敌军。“遘阳刀”“满飞艎”形象地展现出外敌入侵的紧迫与残酷,渲染出浓厚的战争氛围,让人感受到国家的风雨飘摇。“引兵诣阙下,捧士障澜狂”:诗人表明自己曾带兵前往京城,试图以微薄之力阻挡如狂澜般的敌军。“捧士障澜狂”运用比喻,生动体现出诗人明知力量悬殊,却依然义无反顾、拼死抗争的决心,尽显其忠诚与勇敢。“出使义不屈,持节还中郎”:讲述自己出使敌营坚守大义、绝不屈服,如同历史上的苏武持节不屈,期望能像苏武回归汉朝一样,完成使命归来。此句展现出诗人高尚的气节与坚定的信念,在艰难处境中始终坚守民族大义。“六飞独南海,金钺将煌煌”:描述皇帝流亡南海,将领们虽手持象征权力的金钺,却未能挽回局势。此句通过对比,凸显出朝廷在困境中的无力与无奈,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命运多舛的悲剧色彩。“武侯空威心,出师惊四方”:以诸葛亮自比,即便有着如武侯般的雄心壮志,却也难以改变局势,皇帝的流亡让四方震惊。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遗憾,同时也反映出国家动荡对各方造成的巨大冲击。“吾属竟为虏,世事吁彼苍”:感慨自己及众人最终沦为俘虏,不禁对上天发出呼喊,表达出对世事无常、命运不公的强烈愤懑。这是诗人在历经磨难后,内心痛苦与无奈的集中宣泄。“思公有奇节,一死何慨慷”:再次回顾张叔夜,想到他的奇伟气节,其英勇赴死的慷慨令人动容。诗人对张叔夜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以此激励自己,在困境中坚守气节。“江淮我分地,我欲投沧浪”:诗人称江淮本是自己的属地,如今却想投身沧浪。“投沧浪”这一典故,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与逃避之意,在国家危亡、自身被俘的绝境下,内心充满了挣扎与痛苦。“沧浪却不受,中原行路长”:然而连沧浪水也不愿接纳自己,中原之路漫长而看不到希望。此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无论逃避还是前行,都困难重重,深刻展现出他所处环境的艰难。“初登项籍宫,次览刘季邦”:诗人讲述自己行程,先后登上项羽宫殿,又游览刘邦之地。借古地之行,感慨历史兴衰,昔日英雄豪杰的辉煌早已远去,如今自己却面临着更为艰难的时局,引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涉足河与济,回首嵩与邙”:描述自己涉足黄河、济水,回首望向嵩山、邙山。山河依旧,而国家却已面目全非,通过对山河的描写,衬托出诗人内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感慨,山河之壮美与国家之衰败形成鲜明反差。“下车抚梁门,上马指楼桑”:下车抚摸梁门,上马指向楼桑,诗人的这些动作细节,透露出他对故地的眷恋与不舍,在颠沛流离中,依然心系家国,情感真挚而深沉。“戴星渡一水,惨淡天微茫”:描绘出诗人披星戴月渡过一条河流,此时天色惨淡微茫。此句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痛苦与迷茫相呼应,生动展现出他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孤独身影。“行人为我言,宋辽此分疆”:借行人之口,点明此地曾是宋辽分界之处。这一历史背景的交代,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也让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更具深度,引发对历史变迁的无尽思索。“悬知公死处,为公出涕滂”:诗人想到张叔夜的死处,不禁为他泪如雨下。这是对张叔夜的深切缅怀与哀悼,同时也将自己与张叔夜的命运紧密相连,借对古人的悲痛,抒发自身对国家命运的哀伤。“恨不持束刍,徘徊官道傍”:表达出诗人遗憾自己不能拿着祭祀的物品,在官道旁为张叔夜徘徊凭吊。此句情感真挚,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张叔夜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展现出他对忠义之士的敬重。“我死还在燕,烈烈同肝肠”:诗人表明自己即便死在燕地,也要像张叔夜一样,保有烈烈的肝肠,坚守气节。体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绝不屈服的坚定信念,在生死抉择面前,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今我为公哀,后来谁我伤”:诗人发出感慨,如今自己为张叔夜哀伤,可将来又有谁会为自己哀伤呢?这一问,饱含着孤独与无奈,在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叹中,也流露出对自身命运的忧虑,情感深沉而复杂。“天地垂日月,斯人未云亡”:诗人坚信天地间日月高悬,像张叔夜这样的忠义之士精神不朽。此句体现出诗人对正义与忠诚的坚定信仰,即便身处黑暗绝境,也相信高尚的精神力量能够永恒,给予人希望与鼓舞。“文武道不坠,我辈终堂堂”:最后表达出诗人对文武之道不会坠落的信念,坚信自己及后世之人能够堂堂正正地坚守正义与气节。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许,也是对民族精神传承的坚定信心,展现出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下一篇:宋·陆游《小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