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gōu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3
shí
zhāng
shū
tǒng
bīng
qín
wáng
dōng
shǒu
léi
qiān
lóng
huāng
shì
guò
bái
gōu
liè
zhāng
jué
chuán
yǎng
tiān
è
háng
qún
chén
zǒng
yǎn
yǎn
shì
chuí
tiān
guāng
shǐ
shí
juàn
wéi
liáng
shēng
chén
shì
xiāng
wàng
huáng
gòu
yáng
jiǔ
tiān
qiàn
mǎn
fēi
huáng
yǐn
bīng
què
xià
pěng
zhàng
lán
kuáng
chū
shǐ
使
chí
jié
huán
zhōng
láng
liù
fēi
shòu
nán
hǎi
jīn
yuè
jiāng
huáng
huáng
hóu
kōng
wēi
xīn
chū
shòu
jīng
fāng
shǔ
jìng
wéi
shì
shì
cāng
gōng
yǒu
jié
kǎi
kāng
jiāng
huái
fēn
tóu
cāng
láng
cāng
láng
què
shòu
zhōng
yuán
xíng
cháng
chū
dēng
xiàng
gōng
lǎn
liú
bāng
shè
huí
shǒu
sōng
héng
xià
chē
liáng
mén
shàng
zhǐ
lóu
sāng
dài
xīng
shuǐ
cǎn
dàn
tiān
wēi
máng
xíng
rén
wèi
yán
sòng
liáo
fēn
jiāng
xuán
zhī
gōng
chù
wèi
gōng
chū
pāng
hèn
chí
shù
chú
pái
huái
guān
dào
páng
hái
zài
yān
liè
liè
tóng
gān
cháng
jīn
wèi
gōng
āi
hòu
lái
shuí
shāng
tiān
chuí
yuè
rén
wèi
yún
wáng
wén
dào
zhuì
bèi
zhōng
táng
táng

译文

从前啊,张叔夜将军,他统领着军队奔赴京城去救君王。东都一旦失守,瘦马迁往北方荒凉之地。途中经过白沟河,瞪裂眼眶,胡须竖起。他绝食却没有马上死去,仰头掐住喉咙。群臣萎靡不振,唯独一人光照天地。我阅读史书知晓了他的事迹和地方,抚摸书卷倍感凄凉。我生不逢时,隔世竟与他命运相望。国运遭逢阳九之灾,天堑布满飞蝗。率军到宫阙下,就像用一捧泥土去阻挡汹涌的狂澜一样。出使不屈服,盼望着能像苏武持节一样归来做那中郎将。皇帝的车驾流亡到了南海,金色大斧,看上去威风凛凛、气势不凡。我虽有着如武侯诸葛亮般的雄心壮志,帝王出逃惊动四方。我们终究沦为俘虏,对着这世事我不禁呼喊苍天多么的不公啊。想起张公有着奇伟的气节,他慷慨赴死的样子多么令人敬仰。江淮是我的责任地,我想投奔沧浪。沧浪不愿接纳,中原路途漫长。先登上项羽的宫殿,再游览刘邦的故邦。踏足黄河与济水,回首嵩山与恒山。下车抚摸梁门,上马指向楼桑。我披星戴月渡过一条河流,天色惨淡模糊。路人告诉我,这里是宋辽分界。推测您死去的地方,为您流泪滂沱。恨不能持一捆草,在官道旁徘徊。我就算死也要死在燕地,要像张公一样有着烈烈的肝肠,坚守气节不投降。如今我为公哀悼,后来谁为我悲伤。天地悬挂日月,此人精神未消亡。文治武功之道不坠落,我们终究光明磊落。

逐句剖析

"昔时张叔夜":从前啊,张叔夜将军,

# 张叔夜:字嵇仲,祖籍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统兵赴勤王":他统领着军队奔赴京城去救君王。

# 勤王: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东都一不守":东都一旦失守,

# 东都:即东京,宋朝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羸马迁龙荒":瘦马迁往北方荒凉之地。

# 龙荒:即荒漠。,羸马:疲病之马,这里指宋徽宗军将。

"适过白沟河":途中经过白沟河,

"裂眦须欲张":瞪裂眼眶,胡须竖起。

# 裂眦:怒恨貌,张目怒视,眼眶破裂。

"绝粒不遄死":他绝食却没有马上死去,

# 遄:迅速。,绝粒:即绝世。

"仰天扼其吭":仰头掐住喉咙。

# 吭:喉咙。

"群臣总奄奄":群臣萎靡不振,

"一士垂天光":唯独一人光照天地。

"读史识其他":我阅读史书知晓了他的事迹和地方,

"抚卷为凄凉":抚摸书卷倍感凄凉。

"我生何不辰":我生不逢时,

"异世忽相望":隔世竟与他命运相望。

# 相望:互相仰望。

"皇图遘阳九":国运遭逢阳九之灾,

# 阳九:指灾难之年或厄运。,遘:这里是遭遇之意。,皇图:皇家版图。

"天堑满飞艎":天堑布满飞蝗。

# 艎:疑当作蝗。

"引兵诣阙下":率军到宫阙下,

# 诣阙:赴朝堂或指赴京都。

"捧土障澜狂":就像用一捧泥土去阻挡汹涌的狂澜一样。

"出使义不屈":出使不屈服,

"持节还中郎":盼望着能像苏武持节一样归来做那中郎将。

"六飞狩南海":皇帝的车驾流亡到了南海,

# 六飞:古代指皇帝的车驾六马,疾行如飞。

"金钺将煌煌":金色大斧,看上去威风凛凛、气势不凡。

# 金钺:大斧。

"武侯空威心":我虽有着如武侯诸葛亮般的雄心壮志,

# 武侯空威心:诸葛亮以“空城”攻心之术吓退司马懿大军。

"出狩惊四方":帝王出逃惊动四方。

# 出狩:打猎。这里指诸葛亮北伐出战。狩:一作师。

"吾属竟为虏":我们终究沦为俘虏,

"世事吁彼苍":对着这世事我不禁呼喊苍天多么的不公啊。

"思公有奇节":想起张公有着奇伟的气节,

"一死何慨慷":他慷慨赴死的样子多么令人敬仰。

"江淮我分地":江淮是我的责任地,

# 江淮我分地:指澶渊之盟后,宋、金疆界从白沟向南推向淮河。

"我欲投沧浪":我想投奔沧浪。

"沧浪却不受":沧浪不愿接纳,

"中原行路长":中原路途漫长。

"初登项籍宫":先登上项羽的宫殿,

"次览刘季邦":再游览刘邦的故邦。

# 邦:一作乡。

"涉足河与济":踏足黄河与济水,

"回首嵩与恒":回首嵩山与恒山。

# 恒:一作邙。

"下车抚梁门":下车抚摸梁门,

# 梁门: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徐水区。

"上马指楼桑":上马指向楼桑。

"戴星渡一水":我披星戴月渡过一条河流,

# 一:一作易。

"惨淡天微茫":天色惨淡模糊。

"行人为我言":路人告诉我,

"宋辽此分疆":这里是宋辽分界。

"悬知公死处":推测您死去的地方,

"为公出涕滂":为您流泪滂沱。

"恨不持束刍":恨不能持一捆草,

"徘徊官道傍":在官道旁徘徊。

"我死还在燕":我就算死也要死在燕地,

"烈烈同肝肠":要像张公一样有着烈烈的肝肠,坚守气节不投降。

"今我为公哀":如今我为公哀悼,

# 哀:一作痛。,公:一作君。

"后来谁我伤":后来谁为我悲伤。

# 后来谁我伤:一作我死谁为伤。

"天地垂日月":天地悬挂日月,

"斯人未云亡":此人精神未消亡。

"文武道不坠":文治武功之道不坠落,

"我辈终堂堂":我们终究光明磊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沟河》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以白沟河(宋辽旧界)为历史坐标,通过追忆北宋抗金名臣张叔夜绝食殉国的悲壮事迹,结合自身被俘北行的惨痛经历,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痛与不屈气节。诗中“宋辽此分疆”“我死还在燕”等句,既暗喻南宋山河破碎的屈辱现实,又以“文武道不坠,我辈终堂堂”的铿锵誓言,彰显了诗人与历史忠魂共鸣的浩然正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昔时张叔夜,统兵赴勤王”:开篇提及张叔夜,直陈其往昔统兵奔赴勤王之事。此句为全诗奠定历史叙述基调,引出一段关乎国家命运的往事,张叔夜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展现出忠诚与担当,让读者迅速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情境中。“东都一不守,羸马迁龙荒”:描绘了东都沦陷后的悲惨景象,都城失守,形势急转直下,张叔夜只能骑着瘦弱的马匹,被迫将皇帝迁于荒远之地。“羸马”一词生动刻画出当时局势的艰难困窘,尽显狼狈与无奈,深刻反映出国家遭受重创后的衰败之态。“适过白沟河,裂眦须欲张”:描述张叔夜路过白沟河时的情状。“裂眦须欲张”通过对人物表情神态的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地展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悲愤。白沟河在此成为情感爆发的触发点,他对国家沦陷、局势糜烂的痛心疾首,都在这一细节中表露无遗。“绝粒不遄死,仰天扼其吭”:讲述张叔夜绝食却未即刻死去,反而仰天做出扼住命运咽喉的姿态。这一行为体现出他虽身处绝境,却绝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抗争精神,即便生命垂危,也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不公命运、对侵略者的强烈反抗。“群臣总奄奄,一士垂天光”:将群臣的萎靡不振与张叔夜进行鲜明对比,群臣在国难面前毫无生气、无所作为,而张叔夜却如同一束光,独自散发着忠诚与不屈的光芒,凸显出他在黑暗局势中的卓越不凡与难能可贵。“读史识其他,抚卷为凄凉”:诗人自述读史了解到张叔夜事迹后,抚摸书卷心生凄凉之感。这既是对张叔夜个人命运的悲叹,更是对那段历史悲剧的深沉感慨,引发读者对历史兴亡、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我生何不辰,异世忽相望”:诗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虽与张叔夜身处不同时代,却仿佛能跨越时空与他产生共鸣。这种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张叔夜的惺惺相惜,同时也暗示自己在当下同样面临着国家危亡的困境,如同张叔夜当年一般无奈与悲愤。“皇图遘阳刀,天堑满飞艎”:描写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皇图遭遇武力威胁,原本作为天险的屏障如今也布满敌军。“遘阳刀”“满飞艎”形象地展现出外敌入侵的紧迫与残酷,渲染出浓厚的战争氛围,让人感受到国家的风雨飘摇。“引兵诣阙下,捧士障澜狂”:诗人表明自己曾带兵前往京城,试图以微薄之力阻挡如狂澜般的敌军。“捧士障澜狂”运用比喻,生动体现出诗人明知力量悬殊,却依然义无反顾、拼死抗争的决心,尽显其忠诚与勇敢。“出使义不屈,持节还中郎”:讲述自己出使敌营坚守大义、绝不屈服,如同历史上的苏武持节不屈,期望能像苏武回归汉朝一样,完成使命归来。此句展现出诗人高尚的气节与坚定的信念,在艰难处境中始终坚守民族大义。“六飞独南海,金钺将煌煌”:描述皇帝流亡南海,将领们虽手持象征权力的金钺,却未能挽回局势。此句通过对比,凸显出朝廷在困境中的无力与无奈,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命运多舛的悲剧色彩。“武侯空威心,出师惊四方”:以诸葛亮自比,即便有着如武侯般的雄心壮志,却也难以改变局势,皇帝的流亡让四方震惊。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遗憾,同时也反映出国家动荡对各方造成的巨大冲击。“吾属竟为虏,世事吁彼苍”:感慨自己及众人最终沦为俘虏,不禁对上天发出呼喊,表达出对世事无常、命运不公的强烈愤懑。这是诗人在历经磨难后,内心痛苦与无奈的集中宣泄。“思公有奇节,一死何慨慷”:再次回顾张叔夜,想到他的奇伟气节,其英勇赴死的慷慨令人动容。诗人对张叔夜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以此激励自己,在困境中坚守气节。“江淮我分地,我欲投沧浪”:诗人称江淮本是自己的属地,如今却想投身沧浪。“投沧浪”这一典故,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与逃避之意,在国家危亡、自身被俘的绝境下,内心充满了挣扎与痛苦。“沧浪却不受,中原行路长”:然而连沧浪水也不愿接纳自己,中原之路漫长而看不到希望。此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无论逃避还是前行,都困难重重,深刻展现出他所处环境的艰难。“初登项籍宫,次览刘季邦”:诗人讲述自己行程,先后登上项羽宫殿,又游览刘邦之地。借古地之行,感慨历史兴衰,昔日英雄豪杰的辉煌早已远去,如今自己却面临着更为艰难的时局,引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涉足河与济,回首嵩与邙”:描述自己涉足黄河、济水,回首望向嵩山、邙山。山河依旧,而国家却已面目全非,通过对山河的描写,衬托出诗人内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感慨,山河之壮美与国家之衰败形成鲜明反差。“下车抚梁门,上马指楼桑”:下车抚摸梁门,上马指向楼桑,诗人的这些动作细节,透露出他对故地的眷恋与不舍,在颠沛流离中,依然心系家国,情感真挚而深沉。“戴星渡一水,惨淡天微茫”:描绘出诗人披星戴月渡过一条河流,此时天色惨淡微茫。此句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痛苦与迷茫相呼应,生动展现出他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孤独身影。“行人为我言,宋辽此分疆”:借行人之口,点明此地曾是宋辽分界之处。这一历史背景的交代,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也让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更具深度,引发对历史变迁的无尽思索。“悬知公死处,为公出涕滂”:诗人想到张叔夜的死处,不禁为他泪如雨下。这是对张叔夜的深切缅怀与哀悼,同时也将自己与张叔夜的命运紧密相连,借对古人的悲痛,抒发自身对国家命运的哀伤。“恨不持束刍,徘徊官道傍”:表达出诗人遗憾自己不能拿着祭祀的物品,在官道旁为张叔夜徘徊凭吊。此句情感真挚,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张叔夜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展现出他对忠义之士的敬重。“我死还在燕,烈烈同肝肠”:诗人表明自己即便死在燕地,也要像张叔夜一样,保有烈烈的肝肠,坚守气节。体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绝不屈服的坚定信念,在生死抉择面前,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今我为公哀,后来谁我伤”:诗人发出感慨,如今自己为张叔夜哀伤,可将来又有谁会为自己哀伤呢?这一问,饱含着孤独与无奈,在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叹中,也流露出对自身命运的忧虑,情感深沉而复杂。“天地垂日月,斯人未云亡”:诗人坚信天地间日月高悬,像张叔夜这样的忠义之士精神不朽。此句体现出诗人对正义与忠诚的坚定信仰,即便身处黑暗绝境,也相信高尚的精神力量能够永恒,给予人希望与鼓舞。“文武道不坠,我辈终堂堂”:最后表达出诗人对文武之道不会坠落的信念,坚信自己及后世之人能够堂堂正正地坚守正义与气节。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许,也是对民族精神传承的坚定信心,展现出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眼儿媚·酣酣日脚紫烟浮》

下一篇:宋·陆游《小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