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íng
lìng
·
·
cháng
ān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康与之浏览量:2
ē
páng
fèi
zhǐ
hàn
huāng
qiū
yòu
qún
yóu
háo
huá
jìn
chéng
chūn
mèng
liú
xià
jīn
chóu
jūn
shàng
yuán
tóu
lèi
nán
shōu
yáng
西
xià
sāi
yàn
nán
fēi
wèi
shuǐ
dōng
liú

译文

在秦朝的废址,汉朝的荒丘上。己经不止一次的看见狐兔群游了。往日的繁华变成了一场梦,留下千古恨愁!你不要上去,古原头上。不禁流泪。夕阳的余辉即将消亡塞北的雁群一路哀鸣着开始向南飞去,浩荡的渭河水,依然向东奔流滔滔不息,满目都充盈着晚秋的凄清冷寞和肃杀之气。

逐句剖析

"阿房废址汉荒丘":在秦朝的废址,汉朝的荒丘上。

# 阿房:宫名。秦始皇营建。

"狐兔又群游":己经不止一次的看见狐兔群游了。

"豪华尽成春梦":往日的繁华变成了一场梦,

"留下古今愁":留下千古恨愁!

"君莫上":你不要上去,

"古原头":古原头上。

# 古原头:指乐游原,在今陕西西安城南、大雁塔东北。

"泪难收":不禁流泪。

"夕阳西下":夕阳的余辉即将消亡

"塞雁南飞":塞北的雁群一路哀鸣着开始向南飞去,

# 塞雁:塞北飞来的大雁。

"渭水东流":浩荡的渭河水,依然向东奔流滔滔不息,满目都充盈着晚秋的凄清冷寞和肃杀之气。

# 渭水:即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经长安附近流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是宋代康与之的一首词。上片以“阿房废址汉荒丘”的沧桑景象开篇,继以“狐兔又群游”的生动描写,将昔日帝都的繁华与今日的荒芜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历史变迁的无情。下片笔锋一转,以“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三个富有象征意味的自然意象连缀,既勾勒出一幅苍茫的时空画卷,又暗喻了作者面对历史长河的无限感喟。全词语言凝练含蓄,意境苍凉深远,在缅怀历史盛衰的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境遇的深刻忧思,充分展现了康与之词作中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康与之(1095?~1164?),南宋词人。字伯可,号顺庵,洛阳(今属河南)人。高宗时,康与之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后任承务郎、军器监丞等职。康与之工诗词,词名尤著。其词多应制之作,部分作品虽工丽可诵,但阿谀粉饰。怀古词则流露出时代丧乱、家国败亡之感,意境悲凉。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认为其词“篇篇精妙”。主要作品有《瑞鹤仙·上元应制》《诉衷情令·长安怀古》等。著有《顺庵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于北宋南渡之前。康与之驻足古都长安,目睹昔日巍峨壮丽的秦宫汉苑已湮没无存,唯余断壁残垣掩映于荒烟蔓草之间,更有狐兔出没其间,徘徊不去。此情此景,令词人顿生黍离之悲,遂挥毫写下这首寄寓深沉的家国兴亡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中既饱含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又隐现对时局动荡的深切忧思,可谓将个人情怀与时代脉搏熔于一炉。通过长安古城阿房宫、汉代荒丘的颓败景象与狐兔群游的细节描写,对比昔日都城繁华,抒写历史盛衰无常的苍凉感。表现了身处偏安局面,不胜今昔之感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阿房废址汉荒丘”、“废址”“荒丘”的实体废墟,暗喻历代王朝盛极而衰的必然;荒丘上的狐兔不仅是实景,更是啃噬历代繁华的象征;东流的渭水不仅是地理坐标,也是裹挟无数王朝的时光长河​​,使自然意象承载千古兴亡之叹。

3. 分段赏析

上片从眼前景物写起,“阿房废址汉荒丘”以秦宫汉苑的倾颓破败起笔,奠定苍凉基调。“狐兔又群游”以动物栖居的细节强化荒芜感,暗示历史繁华的消逝。“豪华尽成春梦”将帝王功业比作短暂春梦,而“古今愁”三字凝练,道出千古兴亡之悲。下片着重抒情。“君莫上,古原头”以劝诫口吻引出登临之痛,“泪难收”直抒胸臆,悲怆淋漓。末三句以景结情:“夕阳”喻王朝没落,“塞雁南飞”暗喻漂泊,“渭水东流”象征时间永逝。全词工丽哀婉,情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性之云:“如此居然不俗。今有晏叔原,亦不得独擅。”

清张思岩《词林纪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唐卿《句》

下一篇:宋·戴表元《东门行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