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峰":南有高峰,
# 南高峰:“南高峰,北高峰”两句:杭州西湖诸山中南北对峙的高峰。
"北高峰":北也高峰,
"一片湖光烟霭中":两峰之间,一片湖光锁在烟霭迷蒙之中。
"春来愁杀侬":春天来了,面对美好的湖光山色,愁绪万千种。
# 侬:人。
"郎意浓":郎的情意浓浓,
"妾意浓":妾也情意浓浓,
"油壁车轻郎马骢":妾坐油壁香车,郎骑青骢宝马,
# 油壁车:四周垂帷幕,用油漆涂饰车壁的香车。
"相逢九里松":记得,在九里松初次相逢。
# 九里松:据《西湖志》,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时,植松于行春桥,西达灵隐、天竺路,左右各三行,每行隔去八九尺,苍翠夹道,人行其间,衣皆绿。
南宋词人
康与之(1095?~1164?),南宋词人。字伯可,号顺庵,洛阳(今属河南)人。高宗时,康与之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后任承务郎、军器监丞等职。康与之工诗词,词名尤著。其词多应制之作,部分作品虽工丽可诵,但阿谀粉饰。怀古词则流露出时代丧乱、家国败亡之感,意境悲凉。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认为其词“篇篇精妙”。主要作品有《瑞鹤仙·上元应制》《诉衷情令·长安怀古》等。著有《顺庵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全词以西湖春景为背景,通过现实触发的孤愁与回忆中的甜蜜相逢的对比,抒发了思妇对爱人的深切离愁与眷恋。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前三句“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铺陈西湖春景,南北双峰对峙,湖光潋滟,烟霭迷蒙中尽显绰约风姿。如此生机盎然的春景,本应引发愉悦,却陡然以“愁杀侬”收束上片。明媚湖光反成愁绪催化剂,以春景之乐写愁情,如“以乐声衬寂境”,令孤寂感深入骨髓。用典:“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巧用南朝齐代钱塘名妓苏小小的典故。此典源自乐府诗《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据载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乘油壁车出游时,偶遇骑青骢马的少年阮郁。两人一见钟情,苏小小吟此诗相约于西泠桥(即西陵)松柏下结为夫妇。康与之直接借用“油壁车”“青骢马”的意象,将词中男女主角的初次相逢与苏小小故事类比,暗示二人情投意合、心意缠绵。触景生情:“春来愁杀侬”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当词中人看到南高峰与北高峰对峙、湖光笼罩在朦胧烟霭中的春日盛景时引出了心中深切的愁绪。“春”字点明了前面所写湖光山色的时节背景,“愁”字则是眼前春景所勾起的强烈情感。联系前文三句的意思是说:春天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反而只能让我生出深深的忧愁。此句让前面三句描写的景物才有了情感上的着落和意义,使整个上片想要表达的情绪才被完整而明确地托了出来。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从描绘西湖的景物开始。“南高峰,北高峰”这两句着重描写西湖周边的山。南高峰和北高峰是西湖众多山峰中两个著名的景点。因为这两座山峰景色独特优美,所以作者特意选取它们来代表西湖群山的胜景。选择这样简略的写法(只提两峰),也受到这个词牌格式本身的限制。“一片湖光烟霭中”这句则写的是西湖的水。西湖的水面面积大约五平方公里多,虽然比不上洞庭湖、太湖那么辽阔壮观,但湖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景色也相当开阔秀丽。而且,湖面上并非空荡荡只有一片水光:白堤和苏堤像绿色的腰带,孤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再加上点缀其中的亭台楼阁、寺庙,以及桃树、柳树、梅花、荷花等植物;湖光山色青翠欲滴,一年四季都令人心旷神怡。在春天薄雾轻烟的笼罩下,西湖的景色就更加显得柔美动人了。“春来愁杀侬”这句,是由眼前美景触发了内心的情感(因景生情)。直接点明了“春”这个季节,也道出了“愁”这种情绪。“春”是前面所描绘景物的时令背景,“愁”则是这些景物所引发的感情。联系前面三句来看,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西湖的山光水色美丽动人,但这美好的景色却只能勾起我的忧愁罢了。这句“春来愁杀侬”在全词结构中至关重要。有了这一句,前面三句所写的景物才有了情感上的依托和指向;有了这一句,整个上片所要表达的情绪才完整地呈现出来。结尾这样写,起到了画龙点睛、收束全篇的作用。下片转向回忆,解释了上片女主人公“愁”的由来。“郎意浓,妾意浓”这两句,是说郎君的情意深厚,我的心意也同样浓郁。句子很短,却接连重复使用“意”和“浓”字,这手法给人印象很深。这样叠句的运用,在这首词里发挥出了很好的效果。接下来的“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两句,具体描绘了前面“郎意浓,妾意浓”的场景,写的是他们初次相遇的情景。“油壁车轻郎马骢”这句包含一个典故:它化用了南朝《苏小小歌》里的句子“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传说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常乘坐装饰精美、帷幕低垂的油壁车出游。一次,她遇见了一位骑着青白色骏马(青骢马)的俊美青年阮郁,两人一见钟情,苏小小便用这首诗与他相约终身。作者这里借用苏小小和阮郁相遇的故事,来比拟词中这对男女主人公之间同样浓烈、浪漫的感情。“九里松”是他们初次相逢的地点。那是钱塘著名的景色(钱塘八景之一),指的是从葛岭通往灵隐、天竺寺的路上,唐代杭州刺史袁仁敬曾在路两旁栽种松树,形成九里长的浓郁松林大道,环境清幽,绿荫遮蔽,非常适合情人约会互诉衷肠。下片的核心意思,就是这位女子在深情地回忆过去与她所爱之人的那次欢乐会面。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在于,它通过深情回忆过去相聚的欢乐,反过来映衬衬托出当下现实中的孤寂与忧愁,将一位思念情郎的女子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十分鲜活真切。整首词具有悠长深远的韵味,没有把话说尽,而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细细品读确实能感受到它的优秀。在形式上,它的特点也令人难忘:每一句都押韵,并且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各自重复了一个三字短句,这种特殊的节奏感加深了印象。前面我们已讨论过,词人在驾驭这种形式方面也展现了相当的功力。词的风格更是自然流畅、朴实无华(风格自然朴素),完全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毫无斧凿痕迹)。它就像民歌般浑然天成,又如同西湖西施的淡雅妆容一样清新脱俗。从整体来看,它确实是一首情真意切、手法高妙的佳作。
上一篇:宋·蔡襄《十三日吉祥探花》
下一篇:宋·某尼《悟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