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蟠虎踞金陵郡":龙蟠虎踞金陵胜地。
# 龙蟠虎踞:四字用典,汉末诸葛亮出使东吴,看到金陵(时称秣陵)山阜,有“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之叹。
"古来六代豪华盛":古来六朝在此建都,豪华竟逐,盛极一时。
# 古来六代豪华盛:金陵为东南形胜之地,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六朝在此建都,豪华竟逐,盛极一时。
"缥凤不来游":凤鸟不再飞游此处。
# 缥凤:淡清色的凤鸟。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花盝冈。
"台空江自流":凤凰台下的江水空自流淌。
# 台空江自流: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花叠冈。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有三鸟翔集于此,状如孔雀,五色文彩,鸣声谐和,众鸟群至,遂筑此台以纪其瑞。
"下临全楚地":下临荆楚要塞。
# 全楚地:泛指长江中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此系楚国的腹地,故云。
"包举中原势":上举中原腹地。
# 包举:包抄而攻取。
"可惜草连天":可惜荒草连天。
"晴郊狐兔眠":碧空原野狐兔眠。
南宋词人
康与之(1095?~1164?),南宋词人。字伯可,号顺庵,洛阳(今属河南)人。高宗时,康与之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后任承务郎、军器监丞等职。康与之工诗词,词名尤著。其词多应制之作,部分作品虽工丽可诵,但阿谀粉饰。怀古词则流露出时代丧乱、家国败亡之感,意境悲凉。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认为其词“篇篇精妙”。主要作品有《瑞鹤仙·上元应制》《诉衷情令·长安怀古》等。著有《顺庵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菩萨蛮令・金陵怀古》是宋代康与之创作的一首怀古词。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图北伐的痛心与愤懑。全词八句,通过“扬—抑—扬—抑”的层次铺排,将历史兴衰与现实感慨交织,深刻展现出词人怀古伤今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上片“龙蟠虎踞”四字用典,引用汉末诸葛亮“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说法,来形容金陵山川雄伟,突出其作为东南形胜之地的重要地位,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比:上片将金陵历史上的繁盛与如今的萧瑟进行对比,“龙蟠虎踞,帝王之宅,豪华竞逐”的盛景与“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的衰败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历史变迁带来的沧桑感。借景抒情:上片“台空江自流”一句,借江水自流的景象,抒发了对金陵繁华不再的惋惜与感慨。下片则通过对金陵战略地位的描述,以及对南宋统治者不利用金陵进行北伐的批判,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引用:引用辛弃疾“事无两样人心别”的词句,直接批判了以高宗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屈膝求和的行为,使词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有力。烘托:上片通过对金陵山川形胜的描写,“群山屏障,大江横陈”,烘托出金陵昔日作为帝王之都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写其繁华奠定基础。化用:“缥凤”二句化用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诗句,巧妙地表达出金陵昔日繁华已逝,如今萧瑟衰败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纵览千年,铺陈金陵厚重的历史画卷。金陵坐拥群山屏障,大江奔流东去,素为东南形胜之地。自三国东吴孙权在此建都,历经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更迭,此地作为帝王之都,历代王朝竞相营造,繁华盛极一时。开篇“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两句,以凝练笔触勾勒出金陵往昔的辉煌气象,先声夺人。其中“龙蟠虎踞”化用汉末诸葛亮出使东吴时的典故——诸葛亮目睹秣陵(金陵旧称)山川形势,盛赞“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将南京雄伟山川与繁华人文巧妙融合,尽显其得天独厚之姿。然而,在浩瀚宇宙与永恒山川的映衬下,人间兴衰无常,难驻繁华。三百余年的六朝盛景,于历史长河中不过惊鸿一瞥。随着政权更迭,即便金陵城址未改,昔日的荣华富贵却早已湮灭于岁月尘埃。“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笔锋骤转,情绪急落,与后蜀欧阳炯“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北宋王安石“六朝旧事随流水”异曲同工,皆饱含对历史沧桑的深沉喟叹。此句更是巧妙化用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诗意,短短十字,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瞬间开启时空交错的意境之门,往昔的繁华盛景与当下的萧瑟衰败在读者眼前交替闪现。且从结构上看,上片以“山”起笔,用“龙蟠虎踞”描绘金陵山势雄伟;以“水”收束,借“台空江自流”展现江水悠悠,针脚绵密,构思精妙。下片则笔锋一转,聚焦金陵在当下的战略意义。“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中的“全楚地”化用唐刘长卿“云横全楚地”之句,原指长江中游广袤区域,因春秋战国时此地为楚国腹地而得名。词人在此点明金陵作为长江下游战略要冲,与中游重镇相互呼应,构成钳制中原的绝佳态势。从军事战略角度考量,南宋若谋划北伐收复失地,可兵分多路:一路从鄂州(今武汉)经荆襄直取河南;一路自金陵出发,穿越淮南迂回山东;若再辅以汉中出兵攻占关中、陕西,形成三路并进之势,战略优势将更为显著。康与之能敏锐洞察并高度评价金陵的战略价值,足见其眼光独到。无论是张邵、张浚、张守等政治家的奏议,还是康与之的文学表达,皆反映出当时军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南宋爱国词作一脉相承,共同彰显民族气节与民众心声,至此词情再度激昂。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龙蟠虎踞”起笔,勾勒出金陵作为帝王之都的雄伟险要,暗喻其本应是龙腾虎跃、成就霸业的战略要地;却以“狐兔眠”收尾,描绘出如今荒草丛生、狐兔肆意栖息的衰败景象。两组意象形成强烈反差,昔日象征威严与强盛的“龙虎”之地,竟沦为狐兔嬉闹的荒芜乐园。这种鲜明的意象对比,无需词人赘言,便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荒废战略要地的昏聩,化作无声却极具冲击力的讽刺。读者于字里行间,自能感受到词人对国运衰微的深沉叹息与悲愤之情。
# 词人在这里抒写了对于时间与历史的消解作用的强烈感怀。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张晶《心灵的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