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yín

朝代:唐作者:杜荀鹤浏览量:1
jīng
liǎng
jīng
chū
fáng
jīng
shào
nián
shí
rén
luàn
shì
jīn
mǎn
tóu
bēi
jiǔ
zhuǎn
líng
dān
shèng
jiǔ
yīn
qīng
yuè
wèi
shī
jiā
shān
cāng
cuì
wàn
chǐ
zhàng
chǔ
guān
shū
lǎo
ér

译文

初生的几根白发细如蚕丝,不必为青春流逝而惊惶。乱世中几人能活至白头,而今我满头白发,又有何可悲。仙家灵丹不如一壶美酒醉人,清雅乐声难比诗句动心。故乡青山苍翠高耸,我持藜杖戴楮冠,甘愿输与山野老翁。

逐句剖析

"一茎两茎初似丝":初生的几根白发细如蚕丝,

"不妨惊度少年时":不必为青春流逝而惊惶。

# 不妨:不必,无须。

"几人乱世得及此":乱世中几人能活至白头,

"今我满头何足悲":而今我满头白发,又有何可悲。

"九转灵丹那胜酒":仙家灵丹不如一壶美酒醉人,

# 九转灵丹:道家认为经多次循环反复烧炼的金丹最为灵验珍贵。

"五音清乐未如诗":清雅乐声难比诗句动心。

# 五音清乐:指宫商角徵羽所组成的音乐。

"家山苍翠万余尺":故乡青山苍翠高耸,

"藜杖楮冠输老儿":我持藜杖戴楮冠,甘愿输与山野老翁。

# 老儿:老年人。输老儿谓自己早衰。,输:不及,不如。,藜杖:以楮树皮制作的帽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发吟》为唐代杜荀鹤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以白发起笔,从初现“一茎两茎”忆少年时光,又因身处乱世,觉满头白发不足悲。随后表明仙丹不及酒、清乐不如诗,展现淡泊之态。结尾畅想回归苍翠家山,拄藜杖、戴楮冠悠然度日。全诗以白发串起岁月、人生感悟,用词质朴,彰显诗人豁达、淡泊,追求精神富足、回归自然,极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诗人见白发后的感悟,首联表白发初现勿惊,颔联言乱世白头难得、不必悲伤,颈联道摒弃世俗追求,尾联畅想家乡隐者生活、感慨自身难归。体现诗人乱世“苟全性命”的庆幸,对归乡饮酒赋诗的向往,反映出知识分子逆境盼退隐、顺境想出仕的矛盾心态。

2. 分段赏析

首联:“一茎两茎初似丝,不妨惊度少年时”,开篇笔触细腻,聚焦于初现的白发,将其形容为“丝”,形象地捕捉到白发初始的纤细、柔弱之态,极具画面感。一个“初”字,点明衰老的悄然开端。“不妨惊度”则以淡然之语劝诫,莫要因这初现的白发就惊慌失措,以为青春已逝,为全诗奠定了豁达超脱的基调,展现出诗人对岁月流逝最初迹象的坦然。颔联:“几人乱世得及此,今我满头何足悲”,此联陡然宕开一笔,将个人衰老置于唐末乱世的宏大背景之下。在那个天灾人祸横行、生命朝不保夕的时代,多数人都过早殒命,能平安活到白头实属难得。诗人以反问“何足悲”,振聋发聩,把个人对衰老的常规忧思,转化为乱世幸存的庆幸,赋予衰老别样的意义,凸显出其豁达胸怀与对时代苦难的深刻洞察,令人动容。颈联:“九转灵丹那胜酒,五音清乐未如诗”,诗人在此直抒胸臆,展开一场关于生活追求的探讨。在长生不老的诱惑面前,他果断摒弃“九转灵丹”,认为其远不及美酒能带来的现世欢愉;在声色之娱中,他又觉得即便最精妙的“五音清乐”,也比不上蕴含人生百味的诗歌。通过对比,诗人鲜明地亮出自己的价值观,追求精神的富足与诗意,而非物质、感官层面的短暂享受,富有哲理。尾联:“家山苍翠万馀尺,藜杖楮冠输老儿”,尾联视角由自身拓展到家山远景,描绘出故乡山水的壮美苍翠,那是一幅宁静祥和的归隐画卷。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输老儿”三字满是自嘲与怅惘,虽已年老,却因种种缘由无法归乡,与那些安享故乡清幽的隐者相比,自感落魄。在对故乡的遥望与自身境遇的喟叹中,全诗的情感变得复杂深沉,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现实羁绊下的无奈,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况《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

下一篇:唐·顾况《白鹭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