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茎两茎初似丝":初生的几根白发细如蚕丝,
"不妨惊度少年时":不必为青春流逝而惊惶。
# 不妨:不必,无须。
"几人乱世得及此":乱世中几人能活至白头,
"今我满头何足悲":而今我满头白发,又有何可悲。
"九转灵丹那胜酒":仙家灵丹不如一壶美酒醉人,
# 九转灵丹:道家认为经多次循环反复烧炼的金丹最为灵验珍贵。
"五音清乐未如诗":清雅乐声难比诗句动心。
# 五音清乐:指宫商角徵羽所组成的音乐。
"家山苍翠万余尺":故乡青山苍翠高耸,
"藜杖楮冠输老儿":我持藜杖戴楮冠,甘愿输与山野老翁。
# 老儿:老年人。输老儿谓自己早衰。,输:不及,不如。,藜杖:以楮树皮制作的帽子。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诗人见白发后的感悟,首联表白发初现勿惊,颔联言乱世白头难得、不必悲伤,颈联道摒弃世俗追求,尾联畅想家乡隐者生活、感慨自身难归。体现诗人乱世“苟全性命”的庆幸,对归乡饮酒赋诗的向往,反映出知识分子逆境盼退隐、顺境想出仕的矛盾心态。
2. 分段赏析
首联:“一茎两茎初似丝,不妨惊度少年时”,开篇笔触细腻,聚焦于初现的白发,将其形容为“丝”,形象地捕捉到白发初始的纤细、柔弱之态,极具画面感。一个“初”字,点明衰老的悄然开端。“不妨惊度”则以淡然之语劝诫,莫要因这初现的白发就惊慌失措,以为青春已逝,为全诗奠定了豁达超脱的基调,展现出诗人对岁月流逝最初迹象的坦然。颔联:“几人乱世得及此,今我满头何足悲”,此联陡然宕开一笔,将个人衰老置于唐末乱世的宏大背景之下。在那个天灾人祸横行、生命朝不保夕的时代,多数人都过早殒命,能平安活到白头实属难得。诗人以反问“何足悲”,振聋发聩,把个人对衰老的常规忧思,转化为乱世幸存的庆幸,赋予衰老别样的意义,凸显出其豁达胸怀与对时代苦难的深刻洞察,令人动容。颈联:“九转灵丹那胜酒,五音清乐未如诗”,诗人在此直抒胸臆,展开一场关于生活追求的探讨。在长生不老的诱惑面前,他果断摒弃“九转灵丹”,认为其远不及美酒能带来的现世欢愉;在声色之娱中,他又觉得即便最精妙的“五音清乐”,也比不上蕴含人生百味的诗歌。通过对比,诗人鲜明地亮出自己的价值观,追求精神的富足与诗意,而非物质、感官层面的短暂享受,富有哲理。尾联:“家山苍翠万馀尺,藜杖楮冠输老儿”,尾联视角由自身拓展到家山远景,描绘出故乡山水的壮美苍翠,那是一幅宁静祥和的归隐画卷。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输老儿”三字满是自嘲与怅惘,虽已年老,却因种种缘由无法归乡,与那些安享故乡清幽的隐者相比,自感落魄。在对故乡的遥望与自身境遇的喟叹中,全诗的情感变得复杂深沉,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现实羁绊下的无奈,余味无穷。
上一篇:唐·顾况《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
下一篇:唐·顾况《白鹭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