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qīng
shān
diào
hàn
lín

朝代:唐作者:杜荀鹤浏览量:1
wèi
xiān
shēng
xiān
shēng
dào
xīn
qīng
shān
míng
yuè
qiān
shī
rén
tiān
kōng
xiāo
shēng
míng
bàng
shēn
shuí
lěi
yáng
zhǒng
lái
zuò
yín
lín

译文

先生为什么那样早就离开我们,你掌大旗的诗坛日新月异,正需要有你引导前行。先生在青山明月夜里走去,又回到青山明月夜里来,你的诗篇如青山常在,似夜里明月,千古诲人者惟先生可当。虽然天地不公,不给先生留下骨身,但骨身带不走英名,先生永远活在天地之间。李杜!互为挚友、同领诗坛,请帮我去湖南耒阳将杜甫之墓移来青山吧,让两位伟人相邻相伴、彼此唱和,后辈们也就稍可心安了。

逐句剖析

"何为先生死":先生为什么那样早就离开我们,

# 为:一作谓。

"先生道日新":你掌大旗的诗坛日新月异,正需要有你引导前行。

# 道:指道德文章。

"青山明月夜":先生在青山明月夜里走去,又回到青山明月夜里来,

# 青山:一名青林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林壑秀美。唐天宝中改名谢公山。

"千古一诗人":你的诗篇如青山常在,似夜里明月,千古诲人者惟先生可当。

"天地空销骨":虽然天地不公,不给先生留下骨身,

# 销骨:消蚀骨体。极言伤害之深。

"声名不傍身":但骨身带不走英名,先生永远活在天地之间。

# 傍:近。

"谁移耒阳冢":李杜!互为挚友、同领诗坛,请帮我去湖南耒阳将杜甫之墓移来青山吧,

# 耒阳冢:杜甫行船在耒阳县境遇大水,时任来阳县令未找到杜甫踪迹,以为他已被淹死,在耒阳县北为他建了一座空坟。

"来此作吟邻":让两位伟人相邻相伴、彼此唱和,后辈们也就稍可心安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经青山吊李翰林》是唐朝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为诗人途经李白墓前时,对李白一生文学造诣给予极高赞誉之作。诗之前四句,极力颂扬李白精神长存,其道德文章必将流芳百世;后四句则饱含深情,对李白的不幸遭遇深表哀痛。诗人以李杜自况,借诗抒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对两位诗坛巨擘的崇敬与无尽缅怀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详,收录于杜荀鹤所编纂之《唐风集》中。彼时,杜荀鹤行经青山之畔,伫立于李白墓前,对这位诗坛巨擘作出极高之评价,且满怀哀悼之情,遂挥毫写下此篇悼念之作。杜荀鹤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于黄巢起义后,选择隐居避世。历经长久战乱,遍尝世态炎凉,所作诗篇多带悲凄之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此诗细腻勾勒出诗人途经李白墓之际的万千思绪与深沉感悟。借凭吊李白墓之景,高度礼赞了李白的文学功绩,抒发了对这位诗坛巨擘的深切缅怀与由衷敬佩。

2. 分段赏析

此诗前四句,对李白的精神不朽与道德文章之永垂青史予以了极力赞颂。“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开篇便似有一股力量,将读者径直引至李白墓前,娓娓道来先生虽已离世,但其精神与思想却如新芽般不断生长、延续,后继者不绝。恰似杜荀鹤在《赠聂尊师》中所言“诗道将仙分,求之不可求”,道出了李白诗歌造诣之高,近乎仙道,难以企及。“青山明月在,千古一诗人”,诗人追忆李白之逝,纵观其一生,言其必将如青山明月般,千古长存,以其璀璨光芒,朗照后世。后四句则饱含着对李白不幸遭遇的深切哀悼。王稚登在《李翰林分体全集序》中曾言:“夫磷非逆,而从磷者乃为逆乎?......青莲故不幸而罗销骨之口,岂不冤哉!”此语恰可作为“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的绝佳注脚。由此,不难看出诗人对那些曾经排挤、打击李白的社会势力的批判,借此抒发内心的悲愤与悼念之情。李白生前历经坎坷,身后境遇凄凉,怎不令读者为之哀叹?随后,诗人述其心愿,愿与诗仙、诗圣永为近邻。在李白墓前,诗人不禁想起杜甫,心情愈发沉重,遂写下“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杜荀鹤对李白与杜甫极为敬重,在诗中多次提及这对诗坛挚友。如《江南逢李先辈》中云:“李杜复李杜,彼时逢此时。”又《哭陈陶》中道:“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

3. 作品点评

此诗对李白高风亮节之品格与超凡绝伦之艺术才华予以盛赞,且匠心独运地引入杜甫形象,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诗人或借李杜自比,或以此抒发内心情思,使人们对两位诗人的形象认知得以深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对李杜二人的真挚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诗既是赞叹他们光彩夺目的诗章,也是从他们政治不遇的身世中,寄托失意之感慨。

现代合肥师范学院教授黄季耕《安徽历代诗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吴仁璧《凤仙花》

下一篇:唐·韦庄《放榜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