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北去二三年":我在南北之间来回奔波已有两三年,
"年去年来两鬓斑":年复一年,两鬓的头发都已斑白。
"举世尽从愁里老":看这世上的人,大多都在忧愁中渐渐老去,
"谁人肯向死前闲":又有谁愿意在生命终结之前闲适下来呢。
"渔舟火影寒归浦":寒夜里,渔舟上的灯火闪烁着,驶向江浦归去,
"驿路铃声夜过山":驿路上,铃声在夜晚的山间悠悠飘过。
"身事未成归未得":我自身的事情还未完成,归乡的愿望也无法实现,
"听猿鞭马入长关":只能听着猿猴的啼声,挥动马鞭,进入那遥远的关隘。
# 关:一作安。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感怀诗。描绘了诗人漂泊多年、两鬓斑白之态与秋夜临江驿凄清之景,体现了世人皆愁老的人生境况,表达了身事未成、归乡不得的无奈悲愤。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渔舟火影寒归浦,驿路铃声夜过山。”诗人通过描绘渔舟灯火在寒夜中归向江浦、驿路铃声在山间回荡的凄清景象,将自身漂泊的孤寂与秋夜的寒意融为一体,借景物的萧瑟烘托内心的落寞,使情感表达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烘托:“渔舟火影”:渔舟上的灯火在寒夜中微弱闪烁,归向江浦的场景,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夜深),又通过“寒”字点出环境的冷清,暗合诗人漂泊的孤寂心境。“驿路铃声”:驿路上清脆的铃声在山间回荡,以声衬静,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寂静。铃声的悠远与山间的空旷形成对比,烘托出诗人独宿驿站的落寞与前路渺茫的迷茫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南来北去二三年,年去年来两鬓斑”,诗人开篇便以直白的语言,勾勒出自己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南来北去”体现出奔波之频繁、路途之遥远,“二三年”虽是概数,却也让人感受到时间之久。而“年去年来”进一步强调时光的流逝,“两鬓斑”则直观地展现出岁月在诗人身上留下的痕迹,两相对照,更凸显出诗人历经沧桑、年华老去的感慨。颔联“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诗人由自身的遭遇拓展到对世人普遍生存状态的思考。“举世”表明范围之广,“尽从愁里老”指出世人大多在忧愁中度过一生,直至老去,揭示了人生的苦涩与无奈。“谁人肯向死前闲”以反问的语气,强调很少有人能在生命终结前真正闲适下来,体现出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沉叩问,也流露出一种对世人忙碌奔波却难以摆脱忧愁的悲悯之情。颈联“渔舟火影寒归浦,驿路铃声夜过山”,诗人将笔触转向眼前的秋夜景象。“渔舟火影”描绘出渔舟上微弱的火光,在寒夜中显得格外孤寂,“寒归浦”不仅点明了季节的寒冷,更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驿路铃声”中,铃声在夜晚的山间回荡,更增添了几分空灵与寂寥,“夜过山”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静谧而幽冷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描写渔舟、火影、驿路、铃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意境,同时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尾联“身事未成归未得,听猿鞭马入长关”,诗人回到自身,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身事未成”直接表明自己事业无成,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痛楚。“归未得”则体现出诗人有家难归的窘境,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痛苦。“听猿鞭马”中,“听猿”的凄厉之声,常常象征着哀愁与悲苦,而“鞭马”则显示出诗人不得不继续前行的无奈,尽管前方是未知的“长关”,但诗人依然只能选择前行,这种矛盾与挣扎,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 高斋诗话印:山谷尝云:杜荀鹤诗“举世尽从愁里老”,正好对韩退之诗“谁人肯向死前休”。……退之在前,荀(鹤)用其语。
宋王楙《野客丛书》
# 三四世俗所传。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杜于晚唐为至陋,今试漫举数联,如:“廉颇解武文无说,谢朓能文武不通”、“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岂成人语!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三四直遂无余韵,学元和体而堕浅易者往往如此。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纪昀:三四鄙俚。虚谷下“世俗”二字,却有分寸。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吴融《个人三十韵》
下一篇:唐·翁承赞《擢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