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西
píng
·
·
sòng
chén
shè
rén

朝代:宋作者:吴泳浏览量:3
kuà
zhēng
ān
héng
zhàn
shuò
shàng
xiāng
zhōu
biàn
便
gāo
qiū
róng
wèi
zhé
shēng
chuī
sài
yún
chóu
nán
ér
ruò
shù
gōng
míng
xiàng
qián
tóu
fèng
chú
hán
lóng
xiǔ
jiāo
zhǔ
àn
鹿
mén
yōu
yuè
rén
miǎo
miǎo
ōu
tóu
dòng
gāo
zhù
xīn
chóu
jiāng
piàn
guǎng
广
cháng
shé
fēng
hóu

译文

跨上战马,横持着长矛,赴襄州上任。就骑着一匹马、在深秋时节意气风发地奔赴战场。荷花没有衰败,笛声吹动边界的愁绪。希望你努力树立功名,奋发向上。庞统已去,英魂渐冷,诸葛亮已逝,尸骨腐朽,蛟渚黯淡,难觅当年踪迹,鹿门清幽,空留历史余韵。历数那些历史人物、都如同那渺小易逝的水泡般消逝不见。战事已然开启,就必须运用高明的策略来谋划应对。不要凭借着如簧巧舌,去谋取那封侯的功名。

逐句剖析

"跨征鞍":跨上战马,

"横战槊":横持着长矛,

# 横战槊:横持长矛,指从军或习武。

"上襄州":赴襄州上任。

# 襄州:襄阳,襄阳区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在今天的湖北。

"便匹马、":就骑着一匹马、

"蹴踏高秋":在深秋时节意气风发地奔赴战场。

# 蹴踏:是踩踏的意思。

"芙蓉未折":荷花没有衰败,

"笛声吹起塞云愁":笛声吹动边界的愁绪。

# 笛声吹起塞云愁:据《宋史纪事本末》载:宋宁宗嘉定十年夏四月,金人分道入寇。五月,侵扰襄阳、枣阳。笛声:指军营中号角之类的声音,借指发生战争。如同说“战争打响了”。塞云:就是“战云”,指战争的局势。

"男儿若欲树功名":希望你努力树立功名,

"须向前头":奋发向上。

"凤雏寒":庞统已去,英魂渐冷,

# 凤雏:即庞统,汉未襄阳人,其叔德公称之为“凤雏”,善知人的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

"龙骨朽":诸葛亮已逝,尸骨腐朽,

# 龙骨:指的是卧龙,即诸葛亮。龙,指诸葛亮,曾在襄阳居住,司马徽称之为“卧龙”。

"蛟渚暗":蛟渚黯淡,难觅当年踪迹,

# 蛟渚:晋邓遐斩蛟的地方。

"鹿门幽":鹿门清幽,空留历史余韵。

# 鹿门:在今襄樊市东南,唐代诗人孟浩然曾隐居在此。

"阅人物、":历数那些历史人物、

# 阅:是数、计算,带有归结的意思。

"渺渺如沤":都如同那渺小易逝的水泡般消逝不见。

"棋头已动":战事已然开启,

# 棋头:有双重意思,一即“旗头”,旗的顶端,队前掌旗的人,借指军队;一指弈棋,也就是指战事。

"也须高著局心筹":就必须运用高明的策略来谋划应对。

# 高著:“高著”,意为高明的招数。“棋高一着,缚手缚脚”,本指棋艺而言,后用以比喻技高一等,使对方不能施展本领。

"莫将一片广长舌":不要凭借着如簧巧舌,

# 广长舌:巧言利舌,语出《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博取封侯":去谋取那封侯的功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西平・送陈舍人》是南宋吴泳所作的一首词。通过描绘陈舍人奔赴襄州的英姿,结合当时宋金对峙、金人侵扰的局势,以及襄阳历史名人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立功报国的鼓励与期许,也展现了词人自身的抱负。运用了借景抒情,如以“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渲染紧张局势;用典,提及凤雏(庞统)、龙骨(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增添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上片刻画陈舍人出征形象,鼓励其在秋高气爽时建功;下片借襄阳历史人物兴衰,劝友人以高明策略应对战事,莫学巧言求封之人。此词风格遒劲,语言恳切朴实,情感豪迈,既体现南宋时期的时代特征,又展现吴泳的文学功底与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吴泳(1181?~1275?),南宋文学家。字叔永,号鹤林,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嘉定元年进士,在理宗入朝,历任秘书丞、秘书少监、起居舍人、权刑部尚书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不避权贵。吴泳兼擅文与诗词,为文典丽,所拟制诰与洪咨夔齐名。《全宋词》收其词37首,其中生日词与寿词写得情景真切。代表作有《水龙吟·寿李长孺》等。著有《鹤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由南宋吴泳创作。作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当时宋金之间战事不断,川陕和荆襄一带局势尤为紧张,边患频繁。陈赅继赵方为京湖安抚使,即将赴襄阳任所,吴泳作此词相赠,对友人进行慰藉和鼓励,期望友人能在任上抵御外敌,建功立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描绘了陈舍人奔赴襄州上任的英姿,以及襄阳的历史人文和当下局势,表达了对友人建立功名的鼓励,劝诫其要靠实力而非巧言谋取封侯。这是一首写送别友人赴任的词,借陈舍人赴襄州的情景以及襄阳历史典故,写出了对友人的期许与劝勉。

2. 写作手法

拟人:“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塞云愁”将云赋予了人的“愁”绪。塞外的云本是自然景物,无所谓愁与不愁,但词人用“愁”来形容云,仿佛云也因笛声而染上了哀愁之感,营造出一种凄清、凝重的氛围,烘托出男儿奔赴边疆建功立业前那种略带悲壮的情绪,同时也暗示了边疆局势的严峻。比喻“阅人物、渺渺如沤”此句把历史长河中众多的人物比作渺小的水泡(沤)。意在表明在历史的进程里,无数人物如同转瞬即逝的水泡一般,渺小且短暂,凸显出历史的浩瀚与人生的短暂、个体的渺小,也提醒陈舍人要珍惜时光,有所作为,不要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所建树。“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将人生的事业、功名追求等比作下棋。“棋头已动”表示事情已经开始,“高著局心筹”则强调要像下棋时精心谋划布局一样,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要有高瞻远瞩的策略和精心的筹划,形象地传达出词人对陈舍人的劝诫,做事要深思熟虑、有长远规划。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起首三句,径直描绘陈舍人奔赴襄阳上任的情景。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跨征鞍,横战槊”置于开篇,瞬间凸显出陈舍人“横槊立马”的出征姿态。“征鞍”与“战槊”,“征”“战”二字分别修饰,将战斗氛围渲染得极为浓烈。陈舍人前往的襄州,即如今的湖北襄樊市,在宋代是襄阳府,地处宋金边界附近,他此去襄阳任职,仿佛奔赴前线作战。这无疑饱含着作者对友人的激励与美好祝愿。紧接着的“便匹马、蹴踏高秋”,是作者祝愿友人能在秋高气爽、水草丰茂的时节,于疆场纵横驰骋,奋勇杀敌。因陈舍人在秋天启程,故而有此祝愿。“蹴踏”一词,生动地勾勒出陈舍人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飒爽英姿。“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两句,进一步点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的背景以及作者鼓励他的缘由—当时金人侵扰,边境战事紧张。依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宁宗嘉定十年夏四月,金人分路进犯,五月侵扰襄阳、枣阳。“芙蓉未折”巧妙点明时间,夏末五、六月荷花盛开,谓之“未折”。“笛声”代指军营号角,象征战争已然爆发。“塞云”即“战云”,以拟人手法生动展现出战局的紧张和敌人侵扰带来的危急态势。最后“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两句,与开头呼应,以直白的口吻激励陈舍人:在国家危难之时,正是男儿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关键时刻。下片起始的四个三字短句,讲述襄阳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这几句一方面彰显襄阳人才辈出,是充满机遇与作为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暗示这些辉煌都已成为历史。庞统、诸葛亮早已离世,他们的遗迹如蛟渚、鹿门等也破败不复往昔。对这四位历史人物,作者写法各异,前两人直书其名,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灵活多变。“阅人物、渺渺如沤”轻轻收束上文,“阅”有计数、归结之意,意味着这些历史人物如同水泡般消逝。言外之意,如今正是友人陈舍人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的时刻。“棋头已动,也须高着局心筹”承上片“芙蓉未折”,表明战争既已开启,就需运用高明策略应对敌人,使其无法肆意妄为。“棋头”一语双关,既指队前掌旗之人,借代军队;又指弈棋,象征战事。“高著”代表高明策略,有“棋高一着,缚手缚脚”之意。结尾“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作者语重心长地叮嘱友人,莫要学那些凭借巧言令色谋取高位的人,字里行间,讽刺了那些主张和议、苟且偷安之辈。

4. 作品点评

此词所抒发的并非寻常的离愁别绪,而是洋溢着豪迈的男儿壮志豪情。创作之时,正值宋金对峙,金人频繁侵扰,局势严峻。词人借襄阳历史上诸如庞统、诸葛亮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事迹,对友人致以深切勉励。殷切期望友人勇往直前,投身杀敌报国的大业,成就一番不朽功勋。这又何尝不是词人自身矢志不渝的抱负与志向呢?全词毫无离别的伤感悲戚,取而代之的是男儿在乱世中拼搏奋进、开创事业的万丈豪情与凌云壮志。词风刚健遒劲,语言质朴诚恳。特别是下片,结构精巧,言辞精警,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家国情怀,宛如振聋发聩的警句,令人深思且备受鼓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勉励朋友奋力向前,建树功业。全词风格遒劲豪放。“男儿欲树功名,须向前头”、“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质朴而精当,也表现了作者对功名的态度。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谢真元、陈忻《中国古代豪放词曲评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西楼》

下一篇:宋·朱淑真《元夜(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