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lóu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3
hǎi
làng
yún
què
huí
běi
fēng
chuī
shù
shēng
léi
zhū
lóu
miàn
gōu
shū
kàn
qiān
shān
lái

译文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逐句剖析

"海浪如云去却回":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

# 如云:形容盛多。

"北风吹起数声雷":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

#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疏箔,稀疏的竹帘。,朱楼:富丽华美的楼阁。即标题的“西楼”。

"卧看千山急雨来":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 千山:极言山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楼》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与满腔的豪情。开篇两句聚焦海上风浪,首句描绘海浪,以“如云”作精妙明喻,形象勾勒出海浪的磅礴态势;次句着墨风声,借“数声雷”进行巧妙暗喻,生动逼真地再现海上风浪的汹涌场景。第三句中,诗人在风雨将至之际挂起帘子的举动,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是其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袒露。末句则将诗人从容不迫的雍容气度与豪情万丈的精神风貌尽显无遗。写作手法上,先渲染环境的磅礴气势,为下文诗人的悠然姿态做铺垫,以动衬静。整首诗含蓄地蕴含着深刻哲理,情感表达委婉曲折、意蕴丰富,寄托深远,极具玩味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西楼》源自《元丰类稿》,这是宋代杰出文士曾巩的文集。原集共有五十卷。除了这五十卷之外,原本还有《续稿》四十卷以及《外集》十卷。然而,宋室南渡之后,《续稿》和《外集》均已失传,如今仅留存下这五十卷的版本。由于该文集成书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6年),故而得名《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登楼观景诗。描绘了诗人登上西楼,看到海浪似云般翻滚,去了又回,北风吹拂,传来数声惊雷。随后诗人将朱楼四面的疏箔钩起,躺卧其中,静看千山之外急雨奔腾而来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壮阔而富有动感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悠然闲适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对风吼、浪涌、云压、电闪、雷鸣等动态景象的描写,又有“卧看千山急雨来”中“卧”所体现的静态描写。“卧”字把诗人的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以静衬动,使诗歌富有跌宕有致之妙。铺垫:前两句通过描写暴风雨到来前的风云雷电以及海边的浪,为后两句做了充分的蓄势铺垫,让读者对即将到来的暴风雨有了强烈的期待。如“海浪像云一样,滚滚而去,又逆涌而回”,生动地描绘出暴风雨前海面的不平静,为后文写暴风雨的壮观做了铺垫。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为后文蓄势,依惯例刻画暴风雨来临前风云雷电交加的景象。因地处海边,诗中添上汹涌海浪,使得场面愈发宏大。首句将云与浪交融描写,海浪似云般滚滚涌动,去而复返,其中暗暗隐含下句所写的风。“浪如云”既凸显浪涛之大,又因暴风雨前乌云低悬,与海面的浪相接,所以写浪的“去却回”,实则也描绘了云的动态。第二句着重写风,顺势带出雷,将暴风雨来临前该有的景象完整呈现。诗人描写这一派景象时,仅用“如云”二字淡淡点染海浪,未作过多铺陈,却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雨前风吼、浪涌、云压、电闪、雷鸣的雄伟场景。与曾巩时代相近且稍晚的苏轼,创作过诸多暴雨诗,像“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等名句,都以新奇语句细致描绘暴风雨的迅猛,令人印象深刻。曾巩此诗虽未运用气势磅礴的语言塑造直观形象,却同样展现出暴风雨的壮观,有着良好的艺术效果。“朱楼四面钩疏箔”这句在全诗结构中至关重要,起到衬垫作用。有了此句,全诗避免了平铺直叙,增添了起伏变化。西楼位于海山之间,诗中写景依照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提及“朱楼”,既点出诗题,更是连接楼前海景与楼后山景的纽带,也是从写景过渡到抒情的关键。从诗意推断,此楼应雄踞于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极为开阔,可远眺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的诗人将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子卷起。通常情况下,风雨将至时人们会关闭窗户,可诗人此时却特意敞开四面窗户,这一行为出人意料。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人们一般会放下帘子,而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但这恰恰是诗人真情的自然流露,他渴望“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然到了痴迷的程度,因而显得饶有趣味。这与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诗句一样,看似不合常理,却有着别样的妙处。“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在尾句抒发了内心的豪情,也解开了前文留下的悬念。前两句描写的风吹、云涌、浪卷、雷鸣,如同一段激昂的序曲,而诗人最期待的是“千山急雨来”这一“主角”的精彩亮相。他想目睹“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带来全新的景象,以此开阔自己的胸怀。这种对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力求进取、渴望有所建树的思想境界。诗中的“卧”字也十分耐人琢磨,生动展现出诗人从容不迫的气度,动中蕴含静谧,以静衬托动态,全诗的跌宕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4. 作品点评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领域声名远扬,然而其诗名却相对不显。宋惠洪在《冷斋夜话》里记载,彭渊材曾感慨“恨曾子固不能作诗”,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也提到他“短于韵语”。不过,客观来看,这首小诗若与宋诗中的优秀作品相比较,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逊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颖《江上》

下一篇:宋·吴泳《上西平·送陈舍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