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纪明道":历代记录明道之治,
"祥应两程":祥瑞应验于二程之身。
"吟风弄月":他们吟咏清风赏玩明月,
"有的其承":使学问有了明确传承。
"体用一原":本体与功用同出一源,
"显微无间":显象与隐微毫无间隙。
"惠我光明":赐予我们智慧的光芒,
"如夜复旦":如同长夜终迎来黎明。
南宋学者
王柏(1196?~1274),南宋学者。字会之,一字伯会,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其父及大父皆从学于朱熹、吕祖谦。王柏少慕诸葛亮之为人,自号长啸,后更号鲁斋。从朱熹再传弟子何基问学,质实勤苦。其先后主讲于金华丽泽书院与天台上蔡书院。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赐谥文宪。王柏对天文历算、地理博物、文字音韵、诗词书画均有深入研究,尤精于经史,著作甚富。著有《书疑》《诗疑》《鲁斋王文宪公集》等。
1. 分段赏析
第一句“历纪明道,祥应两程”:“历纪”点明时间变化,“明道”直接指向程颢、程颐开创的理学。“祥应”则赋予两程学说神圣,暗示其符合天人之道,存在微妙的呼应。“历纪”与“祥应”在时间维度与天命征兆上形成巧妙对比,从而突显出理学传承过程的庄严特质。第二句“吟风弄月,有的其承”:“吟风弄月”化用了程颢诗中展现的从容治学境界,象征理学家在体察万物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治学态度。“有的其承”则明确点出了理学道统得以延续的核心内涵。第三句“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此句直截了当地阐述了理学最核心的哲学命题。“体用一原”主张本体与其在现象中的作用同根同源;“显微无间”强调显性的现象世界与隐性的本质真理紧密不可分割,这正如朱熹所阐释的“理一分殊”思想。第四句“惠我光明,如夜复旦”:“光明”象征理学对心智的启迪,与“如夜复旦”的意象形成直接呼应。这种以昼夜更替为象征的表达,形象地展现了理学思想照亮蒙昧的力量,抒发了对由此带来的智慧引领的由衷感激。作为全诗的结尾,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换,将深邃的哲理主题升华到一个诗意的境界,实现了从哲学探讨向诗情画意的回归,营造出悠长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