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堂前花蕊娇":黄昏余晖之下,厅堂前面鲜花娇美,
# 花蕊娇:双关语,一指刺绣图样,一喻刺绣少女。花蕊:花心。娇:美丽鲜艳。
"争拈小笔上床描":一群可爱绣女,争拿笔上绣床写生。
# 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指绣花架。,拈:用两三个指头捏住。
"绣成安向春园里":绣成美丽屏风,静静放进花园,
# 安:安置,摆放。
"引得黄莺下柳条":逗得黄莺好奇,离开柳条飞来。
# 下柳条:从柳树枝条上飞下来。
唐代诗人
胡令能(785~826),唐代诗人。祖籍莆田(今属福建)。贞元、元和间在世,他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遂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少以磨镜锼钉为业,人称“胡钉铰”。其诗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浓厚,南宋杨万里颇袭其体。主要作品有《小儿垂钓》《喜韩少府见访》《王昭君》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唐代绣女在暮色中争相描摹花蕊图样的生动场景,侧面烘托出刺绣技艺的巧夺天工。既展现了女子灵动的姿态,又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凸显人工与自然的交融,既表达了对女性巧思的赞叹,也暗含对唐代手工艺繁荣的审美关照。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此诗巧用侧面烘托,不着痕迹地展现绣工之精妙。“引得黄莺下柳条”一句,不直写绣样逼真,却以黄莺误将绣品当作真花、翩然飞落的想象画面,侧面印证绣工已臻化境。末句通过自然生灵的反应,将人工技艺与春日生机相映衬,既暗含“虽是人工,不似春花”的赞叹,又赋予画面灵动意趣,使绣品之美跃然纸上。双关:此诗巧用双关,浑然天成。“花蕊娇”一词,既指堂前含苞待放的鲜花,又暗喻屏风前拈笔描样的绣女。明写春日花枝娇艳欲滴,暗赞少女姿态灵动娇美,双关语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巧妙交融。后文“引得黄莺下柳条”更以“黄莺误认绣花为真”的想象,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双关,既呼应前文“花蕊”的虚实相映,又以鸟雀的本能反应暗写绣工精妙,使人工技艺与自然生机达成诗意共振。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日暮”和“堂前”,直接告诉我们时间是傍晚,地点在堂屋前面。“花蕊娇”描绘的是花朵还没完全开放,模样十分娇美,这就是绣娘要绣在屏风上的图案原型。首句描写物体,呈现出安静的画面。第二句马上切换到动态场景:一群绣娘急急忙忙拿起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画花样。从“争”字就能想象到,她们看到娇美的花儿,都想赶紧画下来,脸上兴奋的表情,还有轻巧优美的动作,就像一幅生动的画面。“拈”这个字,意思是用两三个手指夹东西,把绣娘动作的轻巧、姿态的优雅都体现出来了。这句看似只在写绣娘,但也顺便让我们知道了堂屋里的摆设:一边放着笔架,正对着堂前要画的花儿,绣床也早就准备好了,动作轻盈得就像一幅自然的画卷。第三句,说的是绣好的屏风特别精美,简直像真的一样。绣娘把绣好的屏风放到满是春光的花园里,这人工绣出来的图案,竟然能以假乱真,连黄莺都被骗了,以为是真花,离开柳枝就朝着绣屏风飞过来。从第二句写绣娘“上床描”花样,到第三句说“绣成”,中间整个刺绣的过程都没详细写。像罗隐在《绣》里写的“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种直接描写刺绣时飞针走线的句子,在这首诗里是看不到的。最后一句不直接说绣工精巧,而是通过黄莺上当这件事,让我们自己感受到绣工有多厉害。而且黄莺飞进画面,让诗歌的画面更丰富,还增添了不少趣味。
4. 作品点评
胡令能的诗风格清新秀丽,充满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都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就像唐诗百花园里一丛散发着奇香的山花野草。他的《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这首诗,就很有这样的特点。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现场亲眼所见的情景,后两句则是合理的想象,读起来既有情趣,又有意境。语言通俗易懂,就像日常说话一样,营造出的意境也明丽动人,如同美丽的图画。这样的诗,现代人读起来毫不费力,而且感觉清新可爱,可见它有着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沈德潜在《说诗晬语》卷下谈论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奥秘,或许就在于不直接描写绣工本身,不通过正面刻画来展现巧妙,而是用映衬的手法取胜。这种独特的创作方法,让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 王右丞有《题云母障子》,胡令能有《题绣障子》,虽异代殊名,而才调相继。右丞诗曰:“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自有山泉入,非关彩画来。”胡生诗曰:“日暮堂前花蕊娇……”
唐何光远《鉴诫录》
上一篇:唐·于濆《野蚕》
下一篇:唐·杜甫《秋雨叹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