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ér
chuí
diào

朝代:唐作者:胡令能浏览量:4
péng
tóu
zhì
xué
chuí
lún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jīng
yìng
rén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逐句剖析

"蓬头稚子学垂纶":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

#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侧坐莓苔草映身":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 映:遮映。,苔:苔藓植物。,莓:一种野草。

"路人借问遥招手":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

# 借问:向人打听。

"怕得鱼惊不应人":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 应:回应,答应,理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一个小孩在水边专心致志钓鱼的场景,通过典型细节的刻画,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儿童认真、天真的童心与童趣。前两句虽侧重描写小儿的姿态,但“侧坐”与“莓苔”并非单纯的写景之词;后两句虽侧重表现小儿的神情,然第三句中仍有描写动作的生动笔墨。全诗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活灵活现地塑造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语言流畅,风格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堪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胡令能(785~826),唐代诗人。祖籍莆田(今属福建)。贞元、元和间在世,他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遂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少以磨镜锼钉为业,人称“胡钉铰”。其诗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浓厚,南宋杨万里颇袭其体。主要作品有《小儿垂钓》《喜韩少府见访》《王昭君》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某一年夏季,胡令能途经河边,目睹一名儿童正在钓鱼,遂上前问路。只见那儿童远远地向他招手示意,作者为其专注垂钓的模样与可爱神态所触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不过该诗确切的创作时间尚未能考证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童趣诗。借小儿“侧坐莓苔”专心垂钓,路人问路时“遥招手”的景象,写出了儿童天真烂漫、认真专注的童心童趣。

2. 写作手法

人物描写:“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用“蓬头”突显小儿外貌的天真稚气,“侧坐”刻画其随意专注的垂钓姿态,“草映身”以环境烘托身影,形神兼备;“路人借问遥招手”以“遥招手”的动作和“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心理,活现小儿怕惊鱼的机敏,从外貌、动作、心理多方面塑造鲜活形象。铺垫:“莓苔草映身”写小儿选阴湿人少处钓鱼,既符合“学垂纶”的谨慎,又为后文“路人借问”因可见其身影做铺垫;“侧坐”的随意姿态与“学”的生疏呼应,也为“怕鱼惊”的紧张心理埋下伏笔,使“遥招手”的行为合情合理。细节描写:“蓬头稚子学垂纶”,“蓬头”以未加修饰的发型细节,直接勾勒出小儿天真稚嫩的模样,不加雕琢却尽显童真;“侧坐莓苔草映身”,“侧坐”的姿势细节与“莓苔”“草映身”的环境细节相融,既见小儿垂钓时的随意自在,又显其专注于钓鱼而不顾周遭的状态;“路人借问遥招手”,“遥招手”这一动作细节,精准捕捉到小儿怕应答惊鱼的小心思,将其认真模样刻画得活灵活现。这些细节共同塑造出鲜活的儿童形象,凸显其垂钓时的天真与专注。

3. 分段赏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第一、二句中,“蓬头”勾勒出小孩的外貌特征,凸显其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的模样。“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诗人对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修饰,直接展现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真状态,给人以自然可爱、真实可信之感。“学”字是全诗的诗眼,表明这是小孩子初次学习钓鱼,因此格外小心。垂钓时“侧坐”的姿态与“草映身”的情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就座的意味,与小儿初学钓鱼时的生疏心境相契合,也可见其不拘形迹、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生长在阴湿地面的低等植物,由此可知小儿选择的钓鱼之处是阳光稀少、人迹罕至的地方,既让鱼不易受惊,也让自己免受暴晒,为后文“怕得鱼惊不应人”埋下伏笔。“草映身”不仅是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直接承接下句“路人借问”——正因草中身影可见,路人才会向小儿打听问路。“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体仍是小儿。当路人询问时,小儿担心应答会惊跑鱼儿,便从远处招手而不直接回答。这是从动作与心理层面刻画小孩,展现出其有心计、有机智、聪明机敏的特点。小儿以动作代替答话,正是因为害怕惊扰鱼群。“遥招手”的动作,表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置之不理。至于小儿招手后如何低声向路人解释,便留给读者自行想象,诗人在此无需再作交代,因此在说明“遥招手”的原因后,诗作便戛然而止。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绝描写小儿垂钓颇具情趣。诗中不见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宛如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于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与一丝专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写儿童情态亦自生动。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下一篇: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