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蚕食青桑":野蚕吃青桑叶,
# 青桑:青桑叶。
"吐丝亦成茧":也能吐丝成茧。
"无功及生人":尽管它们并没有给人类带来什么实际的贡献,
"何异偷饱暖":却也只是像偷窃一样取暖而已。
# 何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与某物某事没有两样。
"我愿均尔丝":我愿意分开野蚕的蚕丝,
"化为寒者衣":化为贫寒人的衣服。
唐代诗人
于濆(?~?),唐代诗人。字子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会昌时,为乡贡进士,曾漫游各地,远入边塞。咸通进士,官终泗州判官。其工诗,尤善古风,与刘驾、曹邺等皆不满当时拘守声律和轻浮艳丽的诗风,曾作古风诗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其诗多为五古,短小精悍,风格古朴,颇受乐府民谣影响。诗今存40余篇,颇多能反映当时社会矛盾之作。著有《于濆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以野蚕吐丝成茧为喻,表达诗人期望将蚕丝均匀分配,为贫寒之人制衣送温暖的愿景,深刻体现出诗人对社会公平的思考,以及深切的同情心与仁爱精神。
2. 分段赏析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两句是描写野蚕的自然行为。一个“食”字勾画出野蚕与桑叶的依存关系,暗含劳动过程的原始性。诗人刻意选用“野蚕”而非家蚕,暗示其未被驯化的自然属性。桑叶的青翠与蚕茧的洁白形成色彩对照,“亦”字暗含转折意味——虽同为吐丝,却与后文人类的劳动形成对照。这种自然界的循环劳作,为下文批判社会不公埋下伏笔,突显诗人观察自然的独特视角。“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两句转入社会批判。前句“无功”二字力透纸背,将野蚕的自然劳作与人类社会的无效劳动并置,暗讽统治者不事生产却坐享其成的现象。“偷饱暖”三字以俗语入诗,用偷窃的意象解构所谓的“劳动成果”,尖锐指出不劳而获的本质。反问句式“何异”强化批判力度,使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产生镜像关联,体现诗人“托物讽喻”的创作手法。“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两句升华主题。“均”字是全诗枢纽,既指物理层面的平均分配,更暗含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理想。诗人突破自然规律的局限,用“愿”字构建理想世界:野蚕吐丝不再是无目的的自然循环,而是转化为济世救人的实用物资。“寒者衣”具有双重象征——既是具象的御寒衣物,又隐喻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保障。这种对自然物产的人性化改造,折射出诗人“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
上一篇: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