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渡涧秋泠泠":流水淌过山涧,发出清泠的声响,
"怒涛拍天风雨惊":愤怒的波涛拍打着天空,风雨为之惊动。
"鸾锵鹤唳翻青冥":鸾鸟锵锵鸣叫,鹤鸟哀厉啼鸣,声音在天空中回荡,
"龙吟虎啸愁太阴":蛟龙吟唱,猛虎长啸,使阴暗的天空也为之忧愁。
"连山遍野流空明":连绵的山峦和广阔的原野间,流动着空明的光影,
"飘飘音乐张洞庭":飘飘渺渺的音乐声仿佛在洞庭湖上奏响。
"弹璈鼓簧吹雪笙":弹奏着璈这种乐器,敲打着笙簧,吹奏着如雪花般清越的笙,
"拊石击磬作天钧":拍打着石头,敲击着磬,发出如同天籁般的钧乐之声。
"忽然昭文不鼓琴":忽然昭文不再弹琴,
"幽幽又作吟风筝":幽幽地又开始了吟诵风筝诗。
"问童何如睡不应":询问童子情况,他睡得没有回应,
"起视月落天河倾":起身去看,只见月亮落下,银河倾斜。
"乃知虚皇集万灵":才知道虚皇召集了众多神灵,
"风伯起舞苍穹伶":风神在广阔的天空中翩翩起舞,舞姿灵巧、优美。
"世间郑卫聊足听":世间的郑卫之音勉强可以听听,
"久笑舞此蓬莱音":蓬莱仙界的音乐才能让人长久沉醉。
"传伯技痒不可禁":传伯心中技痒难以抑制,
# 技:一作枝。,传:豫章本校:疑作禅。
"篝灯起诵离骚经":点燃灯烛起身诵读《离骚》经。
宋末元初词人
黎廷瑞(1250?~1298?),宋代词人。字祥仲,号芳洲,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度宗咸淳七年进士,授肇庆府司法参军,未上任。宋朝灭亡后,隐居山中十年。后摄本路教授。其诗古朴幽婉,如《送梁必大归杭省亲》《田家》。其词沉郁悲凉,如《大江东去·题项羽庙》《一翦梅·菊酒》。有《芳洲集》三卷传世。
1. 分段赏析
前六句以流水、怒涛之声展现自然之声的丰富多变,时而如鸾鹤青冥、龙吟虎啸般气势磅礴,令人震撼;时而似飘飘音乐布满洞庭,悠扬空灵,韵味十足。“泠泠”一词生动地写出了秋水的清冷和声音的清脆悦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天的宁静与清凉。“怒涛”赋予了浪涛以人的情感和力量,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与上句的清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自然之声的强大和震撼。“鸾锵”形容鸾鸟鸣叫的声音清脆悦耳,“鹤唳”则是鹤的叫声,高亢嘹亮。“翻青冥”形象地写出了鸾鹤的鸣叫声仿佛在天空中回荡、翻腾,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增添了画面的神秘色彩和奇幻感。“连山遍野流空明”描绘了连绵的山峦和广阔的原野在月光或某种光线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种空明、澄澈的景象。“流”字赋予了光线一种动态感,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飘飘音乐张洞庭”将音乐比作在洞庭湖上飘荡,给人一种悠扬、空灵的感觉。“飘飘”一词突出了音乐的轻盈和灵动,仿佛音乐不受拘束,在广阔的空间中自由飘散。中间八句描写了一场奇幻的音乐盛宴与神秘的自然景象,展现出宁静、悠远的意境。“弹璈鼓簧吹雪笙,拊石击磬作天钧”,描绘了演奏多种乐器的热闹场景,“弹璈”“鼓簧”“吹雪笙”“拊石击磬”等动作生动地呈现出音乐演奏的欢快与活力,“天钧”象征着宏大、庄严的节奏,体现出音乐的美妙和宏大。“忽然昭文不鼓琴,幽幽又作吟风筝”,情节出现转折,原本弹琴的昭文突然停止,转而传来幽幽的吟风筝之声,这种动静结合,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和层次感,也暗示了音乐形式的多样和变化。“问童何如睡不应”写诗人询问童子情况,童子却没有回应,这一句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增加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祥和的生活状态。“起视月落天河倾”写诗人起身看到月亮落下,天河倾斜的景象。这是一幅美丽的夜景图,同样带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乃知虚皇集万灵,风伯起舞苍穹伶”,诗人由前面的景象联想到虚皇召集万灵,风伯在苍穹中翩翩起舞,“虚皇”在古代神话中是天帝的别称,“风伯”是神话中的风神,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感慨,认为这种神奇的音乐和景象可能是虚皇召集万灵所为,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神秘世界的向往。末四句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欣赏完神奇美妙的音乐后,对世俗音乐的态度以及对高雅音乐和文学经典的追求,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世间郑卫聊足听”,“郑卫”在古代常指郑卫之音,是一种世俗、轻佻的音乐。此句表明诗人认为世间的这类世俗音乐只能当作聊以充耳的东西,体现出他对世俗音乐的不屑。“久笑舞此蓬莱音”,“蓬莱”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蓬莱音”代表着超凡脱俗、神秘美妙的声音。诗人长久地欣赏这种如同蓬莱之音的音乐,表达了他对这种高雅音乐的喜爱和陶醉,与世俗音乐形成鲜明对比。“传伯技痒不可禁,篝灯起诵离骚经”两句“篝灯”即点燃灯笼,“诵离骚经”是诵读《离骚》。诗人在欣赏完音乐后,点燃灯笼诵读《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充满了爱国情怀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一行为既表现了诗人对文学经典的热爱,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高雅艺术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超脱。
上一篇:宋·释智圆《松风》
下一篇:宋·黄庭坚《赠送张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