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壁掺苦竹":背阴的墙壁旁,苦竹萧瑟丛生,
"秋池淡芙蓉":秋日的池塘里,芙蓉淡雅绽放。
"二老庐山间":两位老者隐居在庐山之中,
"风味夙昔同":他们的品格趣味,向来如往昔一般契合。
"亦有栗里人":也有像陶渊明那样的人,
"心事黄花丛":心事寄托在菊花丛中。
"囊中无一钱":口袋里没有一文钱,
"眼底四海空":眼中却能容下空阔的四海。
"羲皇未渠惬":身处伏羲时代仍不能完全称心,
"上与无怀通":更向上与无怀氏的境界相通。
"众羽集新条":众多禽鸟聚集在新枝上,
"云霄一冥鸿":而他却如一只高飞的鸿雁,直冲云霄。
"净社亦可人":白莲社里也有可亲近之人,
"念尔名教宗":感念你是名教的宗师。
"博酒空勤渠":费尽心力沽酒相邀也是徒劳,
# 博:豫章本校:疑作携。
"攒眉一声钟":皱着眉忽闻一声钟声。
"苍苔片石在":长满青苔的片石依旧存在,
"醉卧空山中":他醉后便卧在空寂的山中。
"良辰入奇怀":美好的时光融入新奇的情怀,
"杖屦闲相从":众人拄着拐杖、穿着草鞋,悠闲地相互追随。
"偶然出岫云":行踪像偶然出山的云,
"倏尔风飘蓬":又像突然被风吹散的蓬草漂泊无定。
"虎溪有严禁":虎溪寺规有严格的禁忌,
"讵敢待此翁":怎敢挽留这位老者。
"行行不知远":走着走着不知走了多远,
"大笑分西东":大笑着分别走向西东。
"风流一时散":一时的风雅散去,
"千载留高踪":却留下千年流传的高尚踪迹。
"溪光与山色":溪水的波光与山间的景色中,
"隐隐尚笑容":仿佛还隐约映着他们的笑容。
"笑意果何如":那笑容究竟蕴含着什么,
"画史安能穷":画师又怎能完全描摹穷尽。
"按图付一嘿":对着图画只付之一默,
"翳景生长松":只见浓荫下生长着高大的松树。
宋末元初词人
黎廷瑞(1250?~1298?),宋代词人。字祥仲,号芳洲,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度宗咸淳七年进士,授肇庆府司法参军,未上任。宋朝灭亡后,隐居山中十年。后摄本路教授。其诗古朴幽婉,如《送梁必大归杭省亲》《田家》。其词沉郁悲凉,如《大江东去·题项羽庙》《一翦梅·菊酒》。有《芳洲集》三卷传世。
1. 分段赏析
第一段:“阴壁掺苦竹,秋池淡芙蓉。二老庐山间,风味夙昔同。亦有栗里人,心事黄花丛。囊中无一钱,眼底四海空。”开篇以“阴壁苦竹”“秋池芙蓉”勾勒庐山清幽萧瑟的秋日景致,苦竹的“掺”显坚韧,芙蓉的“淡”见清雅,为隐逸氛围奠定基调。继而点出“二老”隐居庐山,性情风味自古相投,又以“栗里人”暗合陶渊明归隐意象,写其心事寄于黄花,尽显淡泊之志。“囊中无一钱”见物质清贫,“眼底四海空”显精神旷达,以反差凸显隐者不慕名利、胸怀天下的超然心境。第二段:“羲皇未渠惬,上与无怀通。众羽集新条,云霄一冥鸿。净社亦可人,念尔名教宗。博酒空勤渠,攒眉一声钟。”“羲皇”“无怀”均指上古理想时代,写隐者意趣超越尘世,连羲皇之境都未能满足,更与无怀氏的混沌真趣相通,极言其精神境界之高。以“众羽集新条”喻世俗趋附,反“云霄一冥鸿”的孤高,暗赞隐者不随流俗的品格。提及“净社”中可亲近之人,感念其为“名教宗”,却以“博酒空勤”“攒眉闻钟”的细节,暗示世俗交往的徒劳与隐者对喧嚣的疏离,钟声一响,似断尘缘,回归本心。第三段:“苍苔片石在,醉卧空山中。良辰入奇怀,杖屦闲相从。偶然出岫云,倏尔风飘蓬。虎溪有严禁,讵敢待此翁。”“苍苔片石”“醉卧空山”,以简笔勾勒隐者醉眠山林的随性,尽显放浪形骸之态。“良辰奇怀”“杖屦相从”写与友人共赏佳景的闲逸,情谊淡泊却真挚。“出岫云”“风飘蓬”喻隐者行踪无定,顺应自然;“虎溪严禁”化用慧远法师“虎溪三笑”典故,写不敢挽留的洒脱,暗合隐逸者不滞于物、来去自由的心境。第四段:“行行不知远,大笑分西东。风流一时散,千载留高踪。溪光与山色,隐隐尚笑容。笑意果何如,画史安能穷。按图付一嘿,翳景生长松。”“行行不知远,大笑分西东”,以“不知远”写忘情,“大笑”显豁达,离别亦无悲戚,尽显旷达。“风流一时散”叹相聚短暂,“千载留高踪”赞精神不朽,时空对比中凸显隐逸者的生命价值。“溪光山色隐笑容”,将人的精神融入自然,写风物犹记其洒脱;“画史安能穷”反问,言笑意之妙难以描摹,留白中见意蕴无穷。末句“按图一嘿”“翳景长松”,以静默观图、松荫蔽日作结,松的苍劲永恒,恰是隐者精神的象征,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