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ào
bái

朝代:唐作者:李忱浏览量:1
zhuì
lián
zhū
liù
shí
nián
shuí
jiào
míng
zuò
shī
xiān
yún
míng
zào
huà
wéi
tiān
tóng
jiě
yín
cháng
hèn
ér
néng
chàng
piān
wén
zhāng
mǎn
xíng
rén
ěr
qīng
chuàng
rán

译文

写作诗文的时间足足有六十年,如今也只能去冥界当诗仙了。你一生兜兜转转居处不定,却以“居易”为名,崇信造化无为而以“乐天”为字。孩童也能看懂《长恨歌》,胡人也能咏唱《琵琶曲》。你的文章天下闻名,我禁不住思念你而愈加难过了。

逐句剖析

"缀玉联珠六十年":写作诗文的时间足足有六十年,

# 六十年:指白居易一生创作的时间。,缀玉联珠:指写作诗文。

"谁教冥路作诗仙":如今也只能去冥界当诗仙了。

"浮云不系名居易":你一生兜兜转转居处不定,却以“居易”为名,

# 浮云不系:指白居易生活漂泊不定。

"造化无为字乐天":崇信造化无为而以“乐天”为字。

"童子解吟长恨曲":孩童也能看懂《长恨歌》,

# 长恨曲:即白居易所作《长恨歌》。

"胡儿能唱琵琶篇":胡人也能咏唱《琵琶曲》。

# 琵琶篇:即白居易的《琵琶行》。

"文章已满行人耳":你的文章天下闻名,

"一度思卿一怆然":我禁不住思念你而愈加难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吊白居易》是唐宣宗李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主题是悼念白居易,全诗饱含对白居易的追思与惋惜之情。内容上,诗中首联写白居易创作生涯漫长且贡献卓著,中间两联对其性格特质与艺术创作给予中肯评价,尾联则抒发作者对白居易离世的悲恸与惋惜。全诗语言通俗凝练,情感真挚深沉,既展现了作者对白居易逝世的哀痛之情,又表达了对其诗歌的高度赞赏,同时凸显了白居易诗作具有的非凡艺术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李忱(810~859),即唐宣宗。唐朝皇帝。本名怡,唐宪宗第十三子,初封光王。即位后改名忱,年号大中。统治前期,恭勤节俭,礼待群臣,勤于政事。其任用裴休,改善漕运。大中五年,命人修撰《大中刑法统类》。晚年好神仙,服长生药致死。在位十三年,谥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李忱性喜文学,常与学士辈唱和。公卿出镇,多赋诗饯行,以《吊白居易》最为传诵。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吊白居易》是唐宣宗李忱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所作的一首诗,彼时位仅五个月的宣宗惊闻七十五岁的白居易溘然长逝,本欲与之切磋诗艺、共论文章,却痛失知音,怀着对诗人毕生创作的钦佩与对挚友离世的悲怆,挥笔写下《吊白居易》以寄哀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悼亡题材的七言律诗,借对白居易毕生文学成就的追忆与赞誉景象,写出了唐宣宗对这位文坛巨匠离世的深切痛惜。

2. 分段赏析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首联以“缀玉联珠”喻指白居易六十年诗歌创作如珠玉般璀璨,既赞叹其创作生涯漫长,更盛赞作品价值珍贵。“六十年”精准概括其从年少习诗至晚年的坚持,而“谁教”一问陡然转折,以痛惜笔触叹其离世,将对诗坛巨星陨落的悲怆与对其毕生贡献的敬仰熔铸于句,既含对逝者的不舍,亦隐见作者对其诗才的深切推崇。“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颔联以“浮云不系”勾勒白居易超脱名利的人生态度,暗合其仕途坎坷却淡然处之的经历——无论是早年谒顾况的意气,还是屡遭贬谪的坚韧,皆如浮云般不被功名束缚。“造化无为”则紧扣其“乐天”之字,点出他以道家“无为”思想为人生哲学,将自然规律与处世态度相融,既赞其人格通达,亦揭示其诗歌中“知足”“随性”的精神内核。“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颈联以“童子”“胡儿”两个极具代表性的群体,展现白居易诗作的普及度与影响力。《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连孩童都能吟诵,远方胡儿亦能传唱,以直白场景印证“文章已满行人耳”的盛况,既显其作品通俗晓畅的特质,又从侧面烘托其艺术成就跨越地域、阶层的非凡魅力,暗含对其“诗达于民”创作理念的肯定。“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尾联前句承上作结,以“已满行人耳”极写白诗流传之广,仿佛街头巷尾皆有吟诵之声,后句陡然转入个人情思,“一度思卿”直抒胸臆,将对白居易的追思与痛悼具象化。“怆然”二字收束全篇,既呼应首联“冥路作诗仙”的悲叹,又以君臣(或知音)间的深切情谊为底色,让对诗人离世的哀恸与对其文学成就的永恒赞叹交织,余韵绵长。

3. 作品点评

这是唐宣宗为悼念白居易所作的诗作,全诗以凝练笔触勾勒诗人一生,将君主对臣子的惋惜、知音对诗人的不舍,与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同熔铸于“怆然”一叹中,既彰显对文学家的珍视,亦成为唐代诗坛一段君臣相惜的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周详地介绍了白氏一生行事,对其诗文创作进行了很高的评价。感情真挚,动人哀思,堪称悼亡名作。

不详山东大学教授张忠纲《全唐诗大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二)》

下一篇:唐·李白《渌水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