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万壑不辞劳":涓涓细流穿越千山万壑后,一起汇集在崖前形成瀑布,
# 壑:山沟。,岩:高峻的山。
"远看方知出处高":远看才知道它们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
# 远看方知出处高:以上二句出自黄檗。方,方才。出处,来源。
"溪涧岂能留得住":那些小小的溪涧怎么可能将它们留住呢,
# 岂:怎么可能。,溪涧:山谷间河沟。
"终归大海作波涛":它们心向大海,立志成为滔天的巨浪。
# 终归大海作波涛:以上二句出自李忱。作波涛,谓掀起波涛。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李忱(810~859),即唐宣宗。唐朝皇帝。本名怡,唐宪宗第十三子,初封光王。即位后改名忱,年号大中。统治前期,恭勤节俭,礼待群臣,勤于政事。其任用裴休,改善漕运。大中五年,命人修撰《大中刑法统类》。晚年好神仙,服长生药致死。在位十三年,谥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李忱性喜文学,常与学士辈唱和。公卿出镇,多赋诗饯行,以《吊白居易》最为传诵。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瀑布的诗。此诗以瀑布为喻,塑造了一个有志者的形象,富有诗情理趣。
2.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以溯源之笔,勾勒瀑布的生命轨迹。深山幽涧中,无数细若游丝的溪涧奔涌而出,或腾跃石滩激荡山涧,或穿林绕石汇流成川,在“千岩万壑”的险嶂中穿云破石,终至崖前。这一路的艰辛跋涉,被诗人凝练为“一落千丈”的壮阔——不是简单的下落,而是以生命的力量完成从溪涧到飞瀑的蜕变。诗人笔下的瀑布,已非无生命的自然景观,而是一个在磨砺中成长的“行者”,其“千岩万壑”的历程,恰似人格在困境中的淬炼:艰难困苦,方铸就磅礴气象。近观时,飞瀑撞崖碎玉,跳珠倒溅,声震幽谷,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奇,却难觅其“出身”;唯有远眺,方见它悬于青峦之间,源头隐于云烟缭绕的峰顶——“出处高”三字,既写其势起云端的壮阔,更暗喻胸怀凌云之志,如伯乐识骏马般,为后文“终归大海”的格局埋下伏笔。三四句紧承前文,以“溪涧”回环,宕开一笔却又收束有力。诗人先言瀑布“经历不凡”,再赞其“气象高远”,看似写自然之景,实则刻画其精神内核:它不甘于溪涧的安乐,偏要以“跳珠倒溅”的姿态突破局限,开辟更辽阔的天地。这份不甘,让它从深山溪涧成长为崖前飞瀑;这份志向,更注定了它“终归大海”的宿命。末二句“岂能”与“终归”形成强烈呼应,如洪钟大吕,震响着一往无前的决心——“岂能”是对溪涧小我的否定,“终归”是对大海的誓约。当它“作波涛”时,白浪如山、吞天沃日的景象跃然眼前,而“留”“归”二字的人格化笔法,更让人想起“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迈:这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描写,而是一个以奋斗为底色、以远方为目标的灵魂自白。至此,瀑布的性格方得圆满——它是自然的奇迹,更是精神的图腾。
# 一僧一俗的如上联句,乃联句诗之妙品。其鲜活警策的意象之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意义,已超越特定情境下的个人咏叹,指向普遍与永恒,这正是好诗的永恒的魅力。
不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诗歌评论家李元洛《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
上一篇:唐·韩愈《送石处士序》
下一篇:唐·聂夷中《咏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