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
táng
hǎi
cháo

朝代:宋作者:贺铸浏览量:1
gāo
àn
líng
lěi
shí
wán
zhī
zhǎng
hǎi
héng
zhōng
jiān
jiǔ
jūn
léi
zhèn
lěi
wàn
yún
xuě
shān
qín
zhèng
wéi
zhōu
xiū
dǎn
qiè
shǐ
qiān
shì
hèn
cái
qiān
qián
láng
yīng
xióng
qiáng
sān
qiān
shè
huán

译文

高高的河岸像山陵一样,堆积着坚硬的石头,一条汹涌的海水横亘在中间。九军的战鼓震天响,仿佛要震动玉垒,万里乌云翻滚,如同驱赶着雪山。秦始皇维系船只时感到羞耻,因为胆怯,司马迁舔笔时感到遗憾,因为才华有限。钱塘江的英雄们有多少豪迈的气概,准备用三千强弩来射退潮水。

逐句剖析

"高岸如陵累石顽":高高的河岸像山陵一样,堆积着坚硬的石头,

"一支涨海横中间":一条汹涌的海水横亘在中间。

"九军雷鼓震玉垒":九军的战鼓震天响,仿佛要震动玉垒,

"万里墨云驱雪山":万里乌云翻滚,如同驱赶着雪山。

"秦政维舟羞胆怯":秦始皇维系船只时感到羞耻,因为胆怯,

"史迁舐笔恨才悭":司马迁舔笔时感到遗憾,因为才华有限。

"钱郎几许英雄气":钱塘江的英雄们有多少豪迈的气概,

"强弩三千拟射还":准备用三千强弩来射退潮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钱塘海潮》是北宋词人贺铸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钱塘江潮为题材,通过对海潮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色。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一支涨海横中间”“万里墨云驱雪山”,生动地描绘了海潮的壮观景象。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典故,“秦政维舟羞胆怯”“史迁舐笔恨才悭”,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首联点明天意本质,即天意即自然,自然至高无上。颔联描绘海潮汹涌澎湃,雷鸣般的鼓声震撼着玉垒,乌云密布如同驱赶着雪山,生动地表现了海潮的气势。颈联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感慨。尾联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的英雄气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意境雄浑壮阔,通过对钱塘江潮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体现了贺铸豪放的词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高岸如陵累石顽,一支涨海横中间。”诗人描绘了钱塘江的壮丽景色,高耸的江岸如同山陵,坚固的岩石堆积而成,而汹涌的海潮横贯其间。这里的“高岸如陵”形象地表现了江岸的高峻,而“一支涨海横中间”则突出了海潮的汹涌和壮观。颔联:“九军雷鼓震玉垒,万里墨云驱雪山。”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海潮的声势,九军的战鼓如同雷鸣,震撼着坚固的玉垒,而万里乌云如同驱赶着雪山一般,滚滚而来。这里的“九军雷鼓震玉垒”和“万里墨云驱雪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海潮的磅礴气势和震撼力。颈联:“秦政维舟羞胆怯,史迁舐笔恨才悭。”诗人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海潮的敬畏。秦始皇维舟于此,因海潮的汹涌而羞愧自己的胆怯;司马迁因海潮的壮观而感叹自己的才疏学浅。这里的“秦政维舟羞胆怯”和“史迁舐笔恨才悭”不仅描绘了海潮的壮观,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尾联:“钱郎几许英雄气,强弩三千拟射还。”诗人以钱塘江的英雄气概作结,表达了对海潮的赞美和对英雄气概的向往。这里的“钱郎几许英雄气”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江的敬仰,而“强弩三千拟射还”则描绘了海潮的汹涌如同强弩一般,不可阻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贺铸《喜雨》

下一篇:宋·贺铸《清平乐·小桃初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