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度孔明谼":黄昏时越过孔明谼,
"林间访老农":在树林间寻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快步穿过落叶铺满的小径,
"坐听隔江钟":静坐时听见隔江传来的钟声。
# 隔江钟:江对岸寺院里传来的钟声。
"后舍灯犹织":后屋灯火下农妇仍在纺织
# 灯犹织:灯光交织,形容灯很密。
"前溪水自舂":前溪水流推动碓具自动舂米。
# 水自舂:指水碓,以水作动力的舂米设备。
"无多游宦兴":早已没有多少做官的兴致,
# 游宦兴:做官的兴趣。
"卜隐幸相容":盼能隐居于此,望您容我栖身。
# 卜隐:择地隐居。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生活诗。全诗通过描写夜访农家的经历而产生的感怀情感,这田园生活与诗人所向往返璞归真、归隐田园的情怀,在风格上高度契合,浑然无间。
2. 分段赏析
首联“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这两句开篇即点明了访问的时间(傍晚)、地点(林间)和对象(老农)。第二句已明言“访”字,自然暗示着宾主相会的场景。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将主客之间的往来应酬完全隐去,只聚焦于自我行动。在诗境的前台,我们只看到诗人独自行走、所见、所想。“夜访”在此更像是提供背景的铺垫,诗人真正想让读者聆听的,是他自己潜藏心底已久的心声。颔联“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行冲落叶径”展现夜访的开端。所访农户位于“林间”,故有铺满“落叶”的小“径”。“冲”字刻画出步履急促的行色,呼应首句的“晚度”,更将行人发现归宿前后那种焦灼与兴奋之情形象传达。这片深林中的农家,对诗人有着某种特别的吸引力,使得他几乎要像陶渊明归家时那样“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了。从“行冲”到“坐听”,暗示着一段时间的流逝。“坐听隔江钟”表明夜深万籁俱寂,才能听见隔江传来的钟声,此句意境源自唐人张继《枫桥夜泊》的“夜半钟声到客船”。“隔江钟”与“落叶径”分属听觉与视觉意象,不仅形象富于变化,更典型地刻画了不同时间特征,暮色苍茫,需辨认道路细节,故见“落叶径”,夜深人静,听觉格外敏锐,故闻“隔江钟”。从“行冲”到“坐听”,也微妙传达了心绪从骚动不宁向从容愉悦的转变,前者纷乱如落叶纷披,后者宁静似钟声悠扬。这份心境的转变,背后离不开主人的热情款待、悉心安排和贴心话语,虽未着一字,却已历历在目。诗人于此可见其在景物选取、叙事剪裁和情景交融上的独到匠心。这深夜回荡于江空的钟声,引发了诗人悠长的思绪。夜晚本宜于静思,钟声更为周遭一切赋予了深远意味。诗人仿佛从中领悟到什么,眼前这平凡的农舍,不仅提供了游子暂时的栖息之所,更像是在向他昭示人生的归宿。颈联“后舍灯犹织,前溪水自舂”灯下夜织、水流舂米的寻常画面,此刻焕发出别样的魅力。它们唤醒了诗人内心的企求,一种近似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的生命体悟。虽然夜半织作是劳苦的,但水碓的随性舂米又显得自适自得。诗人顾盼流连之间,透露了蕴积心头已久的隐衷。因此,诗中颈联所描绘的“织”与“舂”,既是对农家秋作的写实再现,又象征着诗人内心向往的归隐生活方式。诗人不自觉地将自己理想化的图景,投射到这普通的江畔人家上。尾联“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直言诗人本就不愿为远方微职远离故土,如今眼见此地环境如此宁静,民风如此淳朴,真想就此留隐此地,不必远赴任所了。末两句明白表达了诗人倦于宦游、企盼归隐的意愿。然而,诗的价值不仅在于交代事由始末,更在于展现情感层层的律动。因此,一次看似寻常的访问,也能成为诗人反观内心波澜的契机;平平无奇的素材中,也可蕴蓄着深长隽永的诗意。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歌的平淡风格,与诗人所要表现的、对返璞归真退隐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谓浑然一体。
# 灯犹织,三字利落而传神。
不详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
上一篇:宋·贺铸《新念别》
下一篇:宋·贺铸《北园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