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芷满汀洲":香草铺满芳洲,
# 汀洲:长满香草的水中陆地。,兰芷:香兰、白芷,均为香草。
"游丝横路":空气中漂浮着游丝。
# 游丝:荡漾于空中的昆虫所吐的丝缕。庾信《春赋》:“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罗袜尘生步":她款款而来,步微履细,好似被芳草阻住了相见的脚步,
# 罗袜尘生步:《洛神赋》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迎顾":他迎身上前。
"整鬟颦黛":只见她手扶危鬟,黛眉暗蹙,
# 整鬟颦黛:略整秀发,微皱双眉。相视貌,含情不语貌。
"脉脉两情难语":二人相顾无言,唯有脉脉深情。
# 脉脉:相视貌,含情不语貌。《古诗十九首》之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细风吹柳絮":微风吹拂着柳絮,
"人南渡":他南渡金陵而去。
"回首旧游":回首过去游玩处,
# 旧游:过去游玩处。
"山无重数":举头四望,群山成列。
"花底深朱户":事隔经年,她现在是在某处花丛中的朱门深院内,
# 朱户:红色房子,喻富贵人家。
"何处":还是在何处?
"半黄梅子":春意将尽,梅子也已半黄,
"向晚一帘疏雨":傍晚时分,疏落的雨丝透过帘幕送来的阵阵清寒。
# 向晚:傍晚时分。
"断魂分付与":魂断了,就托付给步程匆匆的春天,
# 分付:指交托。
"春将去":一块带走吧。
# 春将去:把春带去。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爱情怀人题材的词。描绘了往昔与恋人分别时的怅惘场景,营造出别后孤独落寞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时光流逝、欢情不再的无奈与哀伤。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中借“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细风吹柳絮”,“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等诸多景色,营造出凄迷、伤感的氛围,将词人内心的惆怅、相思与无奈等情感融入其中,使景中含情,情因景显。细节描写:“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颦黛”等句,通过对女子步态、动作、神情的细节刻画,生动地展现出女子的体态优美及与恋人相见时既欣喜又忧愁的复杂心情,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也为全词增添了细腻的情感色彩。烘托:上片以美好的春景“兰芷满汀洲”等烘托出恋人分别时的黯然销魂,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下片“山无重数”的壮阔之景,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寂寥空虚,以及与恋人相隔遥远的无奈。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眼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下片“回首旧游”是对过去欢乐时光的回忆,属于虚写,“花底深朱户,何处”又回到现实中对恋人所在之处的探寻,虚与实相互交织,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象征:“细风吹柳絮”中的柳絮,象征着词人内心的愁绪,纷纷扬扬,难以断绝。“半黄梅子”也象征着词人那种半是忧愁半是期待的复杂心情,同时“春将去”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失落与哀伤。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笔触轻落在春日盛景的勾勒上。晴日高悬,暖阳倾洒,春风宛如温柔的使者,轻拂而过,湖面随之泛起粼粼波光,潋滟的涟漪层层荡漾开来。四下里,芬芳馥郁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草木葱茏,绿意盎然,处处尽显蓬勃生机。就在这幅明媚的春景画卷徐徐铺展之时,一位身姿绰约的女子,仿若从画中款步而来。“罗袜尘生步”,短短几字,便将她步伐的轻盈灵动刻画得入木三分,从中亦能让人想见其体态的婀娜多姿。远处,等候的男子眼中一亮,在看到女子身影的瞬间,难掩内心的欣喜与急切,匆匆朝着她迎上前去。一个“迎顾”,既精准捕捉到男子的行动,又将他满心的期待与欢喜展露无遗。待女子走近,男子瞧见她精心梳理过的发髻,可知她为此次相见费了不少心思。如此良辰美景,又与心上人相见,本应满心欢愉。然而,映入男子眼帘的,却是女子紧蹙的双眉。那眉头紧锁间,满是黯然神伤,仿佛藏着无尽心事。时光匆匆,分别的时刻转瞬即至。一般而言,此时该是恋人之间千言万语倾诉不完,离别之际频频回首、反复叮嘱的场景。可他们二人,只是默默相对,眼中含情,却难以将心中的柔情蜜意诉诸言语。“脉脉”一词,将那欲说还休的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千般情思在这无声的对视中流淌,却因种种缘由“难语”,这般绵邈深沉、凄婉动人的模样,被刻画得细腻入微。紧接着,诗人巧妙借景抒情,以随风飘舞的柳絮为愁绪的象征,进一步渲染二人的伤感。柳絮纷飞,恰似他们纷乱又无处安放的情思。在这浓重的愁绪笼罩下,“人南渡”三字缓缓点出,如重锤落地,干脆利落地收束上片,将二人不得不分别的无奈与怅惘全盘托出。下片以“回首”一词承接上片情感脉络,自然流畅地转入对恋人的深切追念。“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诗人着重从男方视角深入挖掘,这与他将自身情感融入男主人公的创作意图息息相关。往昔二人相处的时光,充满了欢声笑语,每一个瞬间都温暖而美好,正因如此,分别之后,男子才会一次次地“回首”,那些过往也的确值得他一次次回味。可当他举目远眺,映入眼帘的唯有连绵起伏、数之不尽的山峦。“山无重数”所营造出的开阔辽远之境,表面写的是眼前之景,实则意在烘托男子内心的孤寂与空虚。层峦叠嶂,不仅阻隔了他的视线,更暗示着他与恋人之间路途遥远,相见无期。于是,心中不禁涌起“花底深朱户,何处”的疑问。“花底”描绘出环境的优美静谧,“朱户”尽显房室的富丽堂皇,而一个“深”字,更是生动展现出小红楼隐匿于繁花绿树丛中的朦胧姿态。男子的思念之情,始终紧紧萦绕在恋人身上,他满心猜测,自己思念的恋人,或许就在那繁花簇拥的地方,或许正身处那朱门深院之中。这个念头太过强烈,以至于他仿佛陷入了恍惚迷离的状态,最终,只能无奈地抛出“何处”这一饱含迷茫与失落的问号。天地辽阔,却寻不见恋人的踪迹,男子内心痛苦万分,柔肠几近寸断。但诗人并未在此让情感如决堤洪水般肆意宣泄,而是笔锋一转,宕开一笔,借写景继续为情感蓄势。“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这既是男子眼前所见之景,更是他内心所感的投射。景中含情,情因景生,黄梅半熟,天色渐晚,稀疏的雨滴洒落,打在帘幕之上。这绵绵细雨,就如同他内心郁积的愁绪,弥漫在天地之间,丝丝缕缕,无孔不入,将他紧紧缠绕,让他无处可逃,无力挣脱。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春日的时光悄然流逝,烂漫的春色也渐渐衰败。男子心中那股凄清、迟暮与孤独的怅恨之情,也在此时被推至顶点,达到了饱和状态。“断魂分付与,春将去”,至此,男子对恋人的思念与对春天逝去的感伤交织在一起,化为一种深深的时不我待的无奈。这一结语构思极为精巧,痛苦到极致的主人公,竟想着将“断魂”交付给即将离去的春天带走。可谁都清楚,这不过是他在绝望中的徒劳之举,正如冯延巳在《鹊踏枝》中所写“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但恰恰是这看似徒劳的结语,产生了余韵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人沉浸在这份深沉的情感之中,久久难以释怀。
4. 作品点评
全词弥漫着凄切哀怨的情致,以委婉细腻的风格,将情感层层铺陈。开篇从回忆往昔临别之际那难以消散的惆怅写起,随后笔触一转,深入刻画别后萦绕心头的相思之苦与落寞之感。其用词遣句尽显凄婉,字里行间皆饱含着词人深沉而持久的眷恋,深情厚意溢于言表。词中怀人所产生的愁绪,以及在语词意象运用上的精妙构思,与《东山词》中堪称压卷之作的《横塘路》(也就是《青玉案》)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二者皆能借独特的意象,精准传达出内心深处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在情感的表达与意象营造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笔致宕往。又评“半黄梅子”四句:骨韵俱高,情深一往。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三评“细风”二句
# 骨韵俱胜,用笔亦精警。
清阵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评“半黄梅子”四句
# 此调与前首皆录别之作。前首云“目送芳尘去”,乃指人而言;此云“南渡”、“回首”,则就己而言。“细风”二句有远韵。下阕在万重山外寄思,由“花底”而“朱户”而梅雨帘栊,离心层递而远。心凭谁寄?只可托付春风。惟名手能曲曲写出。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贺铸《九日雨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