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xiāng
rén
·
·
chūn

朝代:宋作者:贺铸浏览量:1
yàn
yīng
shēng
dào
zhěn
huā
dòng
lián
zuì
hún
chóu
mèng
xiāng
bàn
bèi
xūn
dài
jīng
shèng
yǎn
shāng
chūn
chūn
wǎn
lèi
zhú
hén
xiān
pèi
lán
xiāng
lǎo
xiāng
tiān
nóng
nuǎn
xiǎo
jiāng
fēng
yuè
jiā
shí
yuē
fēi
yān
yóu
bàn
xìn
luán
xián
duàn
nài
yún
zài
zhōng
rén
yuǎn
rèn
luó
zōng
jiù
chù
nòng
qīng
qiǎn
qīng
hàn
zhào
bái
píng
zhōu
pàn
jìn
lín
gāo
fēi
guān
jiě
xiāng
xìng
yǒu
guī
lái
shuāng
yàn

译文

讨厌那黄莺声传到枕边,心烦那鲜花芳香进到房间,它让我半醉半愁好梦难圆。锦被还留着她身体的余香,而我的腰带却又空了多眼,多少次伤春又到春晚。湘妃竹泪痕正鲜,春兰已花谢香散,湘中春暮天气温暖。曾记得江上风清月明之时,我多次约她相伴游玩。想来琴弦最容易断。如今再把琴弹,一曲既终她就远去不返。要寻找她已无影无踪,旧游处只见江水清浅。我把涂着青色的船靠岸,停在白蓣洲畔。整日里登楼极目远望。却不见她寄来、一封书信,好在伴我的还有归来双燕。

逐句剖析

"厌莺声到枕":讨厌那黄莺声传到枕边,

"花气动帘":心烦那鲜花芳香进到房间,

"醉魂愁梦相半":它让我半醉半愁好梦难圆。

"被惜余薰":锦被还留着她身体的余香,

# 被:被子。

"带惊剩眼":而我的腰带却又空了多眼,

# 带惊剩眼:惊讶腰带剩出孔眼。谓人日渐消瘦。带惊:因消瘦而吃惊。《梁书·沈约传》载沈约与徐勉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

"几许伤春春晚":多少次伤春又到春晚。

"泪竹痕鲜":湘妃竹泪痕正鲜,

# 泪竹:娥皇,女英为舜的妃子。传说舜死于苍梧,舜死后,二女洒泪于竹,泪染楚竹而成斑痕,故斑竹又称泪竹。唐郎士元《送李敖湖南书记》:“入楚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

"佩兰香老":春兰已花谢香散,

# 佩兰:佩饰的兰花。

"湘天浓暖":湘中春暮天气温暖。

"记小江风月佳时":曾记得江上风清月明之时,

"屡约非烟游伴":我多次约她相伴游玩。

# 非烟:唐武公业的妾名。姓步,事见皇甫枚《非烟传》。此处借指情人。

"须信鸾弦易断":想来琴弦最容易断。

# 鸾弦:《汉武外传》:“西海献鸾胶,武帝弦断,以胶续之,弦二头遂相着,终日射,不断,帝大悦。”后世称结娶为“续胶”或“续弦”,此处以鸾弦指爱情。

"奈云和再鼓":如今再把琴弹,

# 云和:指称琴。

"曲终人远":一曲既终她就远去不返。

# 曲终:原本作“曲中”,据别本改。

"认罗袜无踪":要寻找她已无影无踪,

# 罗袜:见周邦彦《瑞鹤仙》注。此处代指情人。

"旧处弄波清浅":旧游处只见江水清浅。

"青翰棹舣":我把涂着青色的船靠岸,

# 青翰:船名。因船上有鸟形刻饰,涂以青色,故名。《说苑·善说》:“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龙文饰辔,青翰侍御。”

"白蘋洲畔":停在白蓣洲畔。

"尽目临皋飞观":整日里登楼极目远望。

# 飞观:原指高耸的宫阙,此处泛指高楼。观,楼台之类。,临皋:临水之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注:“泽曲曰皋。”

"不解寄、":却不见她寄来、

# 不解:不懂得。

"一字相思":一封书信,

"幸有归来双燕":好在伴我的还有归来双燕。

# 幸:正好,恰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湘人·春思》是宋代贺铸创作的一首词。全篇围绕伤离怀人的主题展开。上阕开篇,词人以景引情,用细腻笔触勾勒出春日里的生机景象,然而一个“厌”字的巧妙运用,瞬间扭转基调,将原本欢愉的春色转化为哀愁的载体,让柔美的词句饱含沉痛之意,精准地奠定了全词的悲怆氛围。随后,词人借由眼前事物触发思念,生动展现出因思念过度而日渐憔悴的状态。楚地暮春时节,湘妃竹上的斑斑泪痕依旧清晰,屈原所佩的兰草却已香气消散,物是人非之感愈发浓烈。上阕末三句,词人笔锋一转,自然引出思念的对象——佳人。下阕着重抒情,起首两句承接上文,又自然开启下文,直接抒发内心的深沉感慨。词人感叹美好姻缘如同易断的鸾弦,难以长久;即便重新弹奏起云和琴,也只能面对曲终人散的结局。他踏遍往昔与佳人同游之处,却再也寻觅不到佳人的身影。佳人离去后,重逢遥遥无期,这份思念让词人悲痛欲绝。词末,词人以归来的双燕作为慰藉,试图自我宽慰,然而这种强颜欢笑的方式,反而更显孤独辛酸,将思念之苦推向更深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宣和年间,贺铸隐居于苏州。春日之际,眼前盎然的景色触动心弦,往昔与恋人相处的回忆纷至沓来。面对如今恋人已逝、阴阳两隔的现实,词人心中满是物是人非的怅惘。为抒发这份深沉的怀人之思,寄托对故人的深切悼念,他提笔写下此词,将无尽的思念与哀愁融入字句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词。描绘了暮春时节,莺声到枕、花气动帘,词人在醉梦与愁绪中,看到被上残留的香气、衣带变宽,更添伤春之感。回忆起与爱人在小江风月佳时的约定。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爱情的伤感、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用典:“泪竹痕鲜,佩兰香老”,巧用“湘妃泪竹”和“屈原佩兰”的典故。“湘妃泪竹”典故原指舜帝南巡驾崩,娥皇、女英二妃追至,泪洒青竹,竹上生斑;“屈原佩兰”是说屈原常以佩戴兰草来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行。词中借“泪竹痕鲜”暗示自己的伤心泪如湘妃之泪,“佩兰香老”则寓意时光流逝,美好的事物逐渐消逝,表达出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如今物是人非的感慨。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巧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典故。原典故描绘洛神在水波上轻盈行走的美妙姿态,作者以“罗袜”代指恋人,“罗袜无踪”指恋人已去,再难寻觅。借典故将恋人比作洛神,既赞其美好,又借神女消逝隐喻重逢无望,结合旧地水波之景,更添物是人非的怅惘与思念之情。借代:“须信鸾弦易断”,以“鸾弦”借代男女之间的爱情。鸾弦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神弦,这里用鸾弦易断来比喻男女爱情的脆弱易逝,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与恋人分离的无奈和悲伤。

3. 分段赏析

上阕:“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伴”,描绘春日清晨黄莺啼鸣、春花飘香的明媚景致。然而词人正深陷伤春怀人之情,借酒消愁,试图以醉梦逃避现实。不料莺啼扰人清梦,反而令其心烦意乱,“厌”字生动道出对莺声的厌烦,也将喜悦春景转化为愁绪的触发点。“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以含蓄笔触刻画对旧人的深切思念。“余薰”指恋人留下的香气,词人将这份残存的芬芳视若珍宝,“惜”字饱含珍视与怀念;而“带惊剩眼”则侧面展现出因思念过度导致身形消瘦,腰带的孔眼愈发松弛,“惊”字凸显出消瘦程度之惊人。此句与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异曲同工,既诉尽深情,也体现出主人公对感情的执着。“几许伤春春晚”一句,在暮春时节的感伤中,更添与恋人分离日久的悲叹,既收束前文伤春之情,又自然引出下文。“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运用“湘妃泪竹”和“屈原佩兰”典故。暮春时,湘妃竹上泪痕依旧清晰,而兰草香气已淡,天气渐暖预示春将尽。这些景象勾起词人对往昔与佳人江畔欢聚、赏月沐风的美好回忆。下阕:“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鸾弦”象征恋人关系。弦断尚可续,可恋人离去后踪迹难寻,即便重奏乐曲,也无人倾听弦外相思。这寥寥数语,道尽相会无期的无奈与哀伤。“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将恋人比作仙姿绰约的神女,如今却无处寻觅芳踪。昔日佳人戏水处只剩清波荡漾,词人立于舟船停泊的白苹洲畔,登高远望,旧景依旧,人却不再,睹物思人更添惆怅。“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词人抱怨恋人久无音信,相思之苦无处诉说。只能从归燕身上寻求慰藉,看似庆幸,实则更显孤寂凄凉,将思念无果的痛苦,以及渴望恋人归来的迫切心情展露无遗。

4. 作品点评

此词巧妙运用点染之法,摒弃直抒胸臆,而是先以简练笔触点明情思,再以丰富景物铺陈渲染。如“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词人先道出对旧人遗留香气的珍惜、因思念消瘦的情状,而后以暮春之景烘托,使怀人之思更为深沉,这与秦观词作委婉含蓄、情景交融的写法异曲同工。同时,词中借代手法频出,像“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等句,以“泪竹”“佩兰”“鸾弦”“云和”等意象代指情感与事物,表意含蓄委婉,隐约可见李商隐诗歌中善用意象、寄意深远的影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婉娈可喜。

清宋泽元《忏花庵丛书》本《草堂诗余》卷五引明代杨慎

# 词虽婉丽,意实辗转不尽,诵之隐隐如奏清庙朱弦,一唱三叹。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 莺自声而到枕,花何气而动帘,可称葩藻。“厌”字嶙峋。曲意不断,折中不折。又云:厌莺而幸燕,文人无赖。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意致浓腴,得《骚》、《辨》。张文潜称其乐府妙绝一世,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断推此种。

清词学家黄蓼园《蓼园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贺铸《赠道士蹇拱辰》

下一篇:宋·贺铸《江夏秋怀三首之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