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莺声到枕":讨厌那黄莺声传到枕边,
"花气动帘":心烦那鲜花芳香进到房间,
"醉魂愁梦相半":它让我半醉半愁好梦难圆。
"被惜余薰":锦被还留着她身体的余香,
# 被:被子。
"带惊剩眼":而我的腰带却又空了多眼,
# 带惊剩眼:惊讶腰带剩出孔眼。谓人日渐消瘦。带惊:因消瘦而吃惊。《梁书·沈约传》载沈约与徐勉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
"几许伤春春晚":多少次伤春又到春晚。
"泪竹痕鲜":湘妃竹泪痕正鲜,
# 泪竹:娥皇,女英为舜的妃子。传说舜死于苍梧,舜死后,二女洒泪于竹,泪染楚竹而成斑痕,故斑竹又称泪竹。唐郎士元《送李敖湖南书记》:“入楚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
"佩兰香老":春兰已花谢香散,
# 佩兰:佩饰的兰花。
"湘天浓暖":湘中春暮天气温暖。
"记小江风月佳时":曾记得江上风清月明之时,
"屡约非烟游伴":我多次约她相伴游玩。
# 非烟:唐武公业的妾名。姓步,事见皇甫枚《非烟传》。此处借指情人。
"须信鸾弦易断":想来琴弦最容易断。
# 鸾弦:《汉武外传》:“西海献鸾胶,武帝弦断,以胶续之,弦二头遂相着,终日射,不断,帝大悦。”后世称结娶为“续胶”或“续弦”,此处以鸾弦指爱情。
"奈云和再鼓":如今再把琴弹,
# 云和:指称琴。
"曲终人远":一曲既终她就远去不返。
# 曲终:原本作“曲中”,据别本改。
"认罗袜无踪":要寻找她已无影无踪,
# 罗袜:见周邦彦《瑞鹤仙》注。此处代指情人。
"旧处弄波清浅":旧游处只见江水清浅。
"青翰棹舣":我把涂着青色的船靠岸,
# 青翰:船名。因船上有鸟形刻饰,涂以青色,故名。《说苑·善说》:“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龙文饰辔,青翰侍御。”
"白蘋洲畔":停在白蓣洲畔。
"尽目临皋飞观":整日里登楼极目远望。
# 飞观:原指高耸的宫阙,此处泛指高楼。观,楼台之类。,临皋:临水之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注:“泽曲曰皋。”
"不解寄、":却不见她寄来、
# 不解:不懂得。
"一字相思":一封书信,
"幸有归来双燕":好在伴我的还有归来双燕。
# 幸:正好,恰巧。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词。描绘了暮春时节,莺声到枕、花气动帘,词人在醉梦与愁绪中,看到被上残留的香气、衣带变宽,更添伤春之感。回忆起与爱人在小江风月佳时的约定。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爱情的伤感、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用典:“泪竹痕鲜,佩兰香老”,巧用“湘妃泪竹”和“屈原佩兰”的典故。“湘妃泪竹”典故原指舜帝南巡驾崩,娥皇、女英二妃追至,泪洒青竹,竹上生斑;“屈原佩兰”是说屈原常以佩戴兰草来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行。词中借“泪竹痕鲜”暗示自己的伤心泪如湘妃之泪,“佩兰香老”则寓意时光流逝,美好的事物逐渐消逝,表达出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如今物是人非的感慨。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巧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典故。原典故描绘洛神在水波上轻盈行走的美妙姿态,作者以“罗袜”代指恋人,“罗袜无踪”指恋人已去,再难寻觅。借典故将恋人比作洛神,既赞其美好,又借神女消逝隐喻重逢无望,结合旧地水波之景,更添物是人非的怅惘与思念之情。借代:“须信鸾弦易断”,以“鸾弦”借代男女之间的爱情。鸾弦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神弦,这里用鸾弦易断来比喻男女爱情的脆弱易逝,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与恋人分离的无奈和悲伤。
3. 分段赏析
上阕:“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伴”,描绘春日清晨黄莺啼鸣、春花飘香的明媚景致。然而词人正深陷伤春怀人之情,借酒消愁,试图以醉梦逃避现实。不料莺啼扰人清梦,反而令其心烦意乱,“厌”字生动道出对莺声的厌烦,也将喜悦春景转化为愁绪的触发点。“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以含蓄笔触刻画对旧人的深切思念。“余薰”指恋人留下的香气,词人将这份残存的芬芳视若珍宝,“惜”字饱含珍视与怀念;而“带惊剩眼”则侧面展现出因思念过度导致身形消瘦,腰带的孔眼愈发松弛,“惊”字凸显出消瘦程度之惊人。此句与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异曲同工,既诉尽深情,也体现出主人公对感情的执着。“几许伤春春晚”一句,在暮春时节的感伤中,更添与恋人分离日久的悲叹,既收束前文伤春之情,又自然引出下文。“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运用“湘妃泪竹”和“屈原佩兰”典故。暮春时,湘妃竹上泪痕依旧清晰,而兰草香气已淡,天气渐暖预示春将尽。这些景象勾起词人对往昔与佳人江畔欢聚、赏月沐风的美好回忆。下阕:“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鸾弦”象征恋人关系。弦断尚可续,可恋人离去后踪迹难寻,即便重奏乐曲,也无人倾听弦外相思。这寥寥数语,道尽相会无期的无奈与哀伤。“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将恋人比作仙姿绰约的神女,如今却无处寻觅芳踪。昔日佳人戏水处只剩清波荡漾,词人立于舟船停泊的白苹洲畔,登高远望,旧景依旧,人却不再,睹物思人更添惆怅。“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词人抱怨恋人久无音信,相思之苦无处诉说。只能从归燕身上寻求慰藉,看似庆幸,实则更显孤寂凄凉,将思念无果的痛苦,以及渴望恋人归来的迫切心情展露无遗。
4. 作品点评
此词巧妙运用点染之法,摒弃直抒胸臆,而是先以简练笔触点明情思,再以丰富景物铺陈渲染。如“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词人先道出对旧人遗留香气的珍惜、因思念消瘦的情状,而后以暮春之景烘托,使怀人之思更为深沉,这与秦观词作委婉含蓄、情景交融的写法异曲同工。同时,词中借代手法频出,像“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等句,以“泪竹”“佩兰”“鸾弦”“云和”等意象代指情感与事物,表意含蓄委婉,隐约可见李商隐诗歌中善用意象、寄意深远的影子。
# 婉娈可喜。
清宋泽元《忏花庵丛书》本《草堂诗余》卷五引明代杨慎
# 词虽婉丽,意实辗转不尽,诵之隐隐如奏清庙朱弦,一唱三叹。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 莺自声而到枕,花何气而动帘,可称葩藻。“厌”字嶙峋。曲意不断,折中不折。又云:厌莺而幸燕,文人无赖。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意致浓腴,得《骚》、《辨》。张文潜称其乐府妙绝一世,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断推此种。
清词学家黄蓼园《蓼园词选》
上一篇:宋·贺铸《赠道士蹇拱辰》
下一篇:宋·贺铸《江夏秋怀三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