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óng
jiā
wàng
qíng

朝代:唐作者:雍裕之浏览量:1
cháng
wén
qín
西
fēng
wèi
wèn
西
fēng
zǎo
wǎn
huí
bái
lǎo
nóng
mài
chǎng
gāo
chù
wàng
yún
kāi

译文

曾经听说秦地刮起西风就会下雨,我想问西风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回转离去。白发苍苍的老农像鹤一样伫立着,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开,露出晴空。

逐句剖析

"尝闻秦地西风雨":曾经听说秦地刮起西风就会下雨,

# 闻:听见,听说。,尝:曾经。

"为问西风早晚回":我想问西风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回转离去。

"白发老农如鹤立":白发苍苍的老农像鹤一样伫立着,

# 鹤:仙鹤。

"麦场高处望云开":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开,露出晴空。

# 云开:乌云散去。,望:盼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农家望晴》是唐代雍裕之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围绕农家盼晴这一主题展开,描绘了在农忙时节,农民因天气变化而产生的焦虑心情。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和比喻,将老农比作鹤,生动地刻画了老农盼晴的姿态;还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来传达情感。前两句以询问西风何时回转,表达出对雨停的急切盼望;后两句通过描绘白发老农如鹤般伫立在麦场高处望云开的场景,进一步强化这种期盼之情。此诗以简洁的笔触,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农事活动中对天气的关切以及生活的不易,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唐代诗歌关注民生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雍裕之(?~?),唐代诗人。名或作聿之,蜀(今四川)人。进士未第,漂泊四方。永泰元年,曾至潞州谒见李抱玉。雍裕之擅长乐府诗和杂体诗,绝句尤为出色,诗风极有情致,善于咏物抒情,描写客愁、闺怨。主要作品有《自君之出矣》《农家望晴》《江边柳》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农事的诗。描绘了在秦地麦收时节,农民听闻西风将带来雨患,急切盼望西风回转、云开天晴的情景,体现了农民对收成的担忧和对好天气的期盼。借询问西风、描绘老农望云等景象,写出了农民在农事关键时期对天气的关切和内心的焦虑。

2. 写作手法

比喻:“白发老农如鹤立”一句,将白发老农比作鹤。通过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老农在麦场高处长久伫立、引颈盼望云开天晴的姿态,不仅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老农身姿的挺拔与专注,更深刻地传达出他内心对天晴的急切期盼以及在等待过程中的执着。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巧妙援引秦地“西风致雨”的农谚入诗。麦收时节,本是打麦晒场、颗粒归仓的紧要关头,偏偏风云突变,风声骤起,雨意沉沉。“尝闻”二字,看似轻淡,实则暗藏着人们对天气变化的高度警觉—农时如金,天气的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家家户户的生计。诗人开篇便打破绝句惯常的平直起笔,以“西风欲雨”的紧张氛围笼罩全篇,将天气与收成的紧密关联,赤裸裸地摆在读者眼前:一场雨,可能让无数人家一季的辛苦付之东流,希望破灭。此时,诗人没有直白呼喊“天快放晴”,而是独出机杼,赋予西风人格化色彩,像对一位可沟通的“使者”恳请:“为问西风早晚回?”这一问,质朴中藏着农耕社会特有的生存哲学—农民对上天的敬畏,对自然力量的无奈与依赖,以及风雨欲来前,内心焦灼到极致的祈盼,都在这一声问询里,被抻得绵长而沉重。后两句“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聚焦“白发老农”这一典型形象。在传统农耕社会,老农是经验与坚韧的符号:他们饱经岁月沧桑,春耕夏耘的辛劳、秋收冬藏的期盼,沉淀成刻在皱纹里的生存智慧;他们默默扎根土地,用汗水滋养岁月,为社会奉献着最朴素的烟火。“如鹤立”的比喻,堪称神来之笔:既暗合老农满头白发的形象特征,又鲜活勾勒出他长久伫立、身姿挺直,像鹤一般专注守望天际的姿态。这“鹤立”里,有对天晴的执着盼念,有阅尽沧桑仍未改的坚韧,更藏着与天地博弈的无声倔强。“麦场高处”的背景设置,亦含深意:“麦场”锚定时节,点明盼晴的迫切缘由—麦收成败在此一举;“高处”则像个无声的注脚,将老农仰头望云、恨不能“拨云见日”的急切心情,悄然托出。诗人以近乎绘画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人物,不直言辛苦与祈盼,却让老农的形象在“鹤立望云”间立体鲜活,较之直白叙述,多了含蓄蕴藉的韵味。读至此处,读者仿若能看见老农皲裂的手、焦灼的眼,联想到无数类似《观刈麦》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剪影,在麦场高处,与天地、风雨、收成,上演着一场静默却惊心动魄的生存坚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对农民的同情与歌颂,皆蕴含于字里行间,虽无直白表述,却情韵深长。截取收割时风雨欲来的农家片段,聚焦老农望云这一情节。仅这一“望”,便引发读者诸多联想,如农家的辛勤耕耘、嗷嗷待哺的家人,乃至严苛的“收租院”等,其内涵深远。因七言绝句篇幅有限,需意象集中,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仅围绕“望”字着笔,却精准地传情达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欧阳炯《浣溪沙·落絮残莺半日天》

下一篇:唐·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