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簦笠相随走路歧":簦笠与我相伴行走在岔路,
# 簦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
"一春不换旧征衣":整个春天都没换过旧的远行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雨中行走在山边的黄泥坡,
# 坂:斜坡。,崦:山。
"夜扣田家白板扉":夜晚敲响田家的白板门。
"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体在杂乱的蛙声里入睡,
"心从化蝶梦中归":心在化蝶的梦境中归乡。
# 化蝶梦:《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曾梦化蝴蝶。李商隐《锦瑟》有“庄生晓梦迷蝴蝶”。
"乡书十寄九不达":寄出的十封家书九封送不到,
"天北天南雁自飞":大雁在天南天北自由自在地飞翔。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诗人簦笠相伴,长期未换征衣,雨中行走于山崦黄泥坂,夜宿田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及孤寂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心从化蝶梦中归”巧用庄周化蝶典故。《庄子·齐物论》言,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作者在此处,借庄周梦蝶的迷茫,表达自身流落江湖,有家难归,只能于梦中回乡的怅惘之情,体现了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现实中的无奈。虚实结合:“身在乱蛙声里睡”为实写,“心从化蝶梦中归”为虚写,虚实相生,强化思乡之情。反衬:以动衬静,“身在乱蛙声里睡”“乱蛙声”是动态声响,打破夜的宁静。但诗人能在其环绕中入睡,表明环境整体仍静谧,因若环境嘈杂便难以入眠。以“乱蛙声”之动,衬出乡村夜的静,也侧面反映诗人奔波后的疲惫。
3. 分段赏析
“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此诗开篇,戴复古便以寥寥数语,勾勒出漂泊江湖的凄苦之态。“簦笠”与“征衣”,这些与羁旅紧密相连的意象,承载着离情别绪,瞬间将读者引入漂泊者的内心世界。诗人孤身漂泊,唯有“簦笠”相伴,尽显孤独寂寥。“走路歧”不仅描绘了道路的错综复杂,更暗示了其漫无目的的流浪生活。正如《淮南子・说林训》中杨子见歧路而泣,不知何去何从,诗人此时的愁苦心境,亦同出一辙。“一春”点明时间跨度,表明长久以来的漂泊状态,“旧征衣”则进一步说明这种流浪生活并非一时,而是持续已久,将游子的羁旅之苦通过时间的维度层层展现。“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颔联具体描绘了诗人日间雨中艰难跋涉,夜晚借宿田家的情景。雨中于“山崦”间攀爬,行走在“黄泥坂”之上,路途的艰辛不言而喻。而夜幕降临,叩响田家那扇“白板扉”,简陋的住宿环境,不仅凸显出田家的贫寒,更映衬出游子的漂泊之苦。“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颈联承接颔联,细致刻画夜宿田家的情状。乡村夜晚,本应是静谧中偶闻蛙鸣,然而对雨中奔波一日的诗人而言,这蛙声却成了“乱”音,这是诗人将内心的烦乱移情于物的体现。即便在如此“乱”境中,诗人仍能入睡,侧面反映出其疲惫不堪。而在睡梦中,诗人的心却已飞回故乡,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不仅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更增添了一份迷茫与怅惘。“身”与”心”的对比,体现出诗人虽身处江湖,心却系于家园,其中或许蕴含着功名失意,不得不辗转江湖的无奈。尾联进一步深化乡愁。诗人漂泊在外,归乡不得,便寄望于家书慰藉,却无奈“乡书十寄九不达”。目睹空中自由飞翔的大雁,这一传统书信象征的意象,愈发勾起浓浓的乡情。“天南天北雁自飞”,此句既是写景,更是抒情。将抽象的思乡情与具象的大雁相结合,使乡情变得可感。诗人见雁南飞,心随雁去,却恨不能身随,更觉人不如雁。大雁虽带来愁思,却无情不传家书,更添愁苦。这与辛弃疾《祝英台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以及冯去非《所思》“西风不寄小银钩”的构思相似,一个“自”字,将诗人的怅惘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 全诗纯用白描,借景抒怀,不事雕琢,自然清健,语淡而情浓,韵味悠远,颇具晚唐风味。
王少华《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