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tián
jiā

朝代:宋作者:戴复古浏览量:3
dēng
xiāng
suí
zǒu
chūn
huàn
jiù
zhēng
xíng
shān
yān
huáng
bǎn
kòu
tián
jiā
bái
bǎn
fēi
shēn
zài
luàn
shēng
shuì
xīn
cóng
huà
dié
mèng
zhōng
guī
xiāng
shū
shí
jiǔ
tiān
běi
tiān
nán
yàn
fēi

译文

簦笠与我相伴行走在岔路,整个春天都没换过旧的远行衣。雨中行走在山边的黄泥坡,夜晚敲响田家的白板门。身体在杂乱的蛙声里入睡,心在化蝶的梦境中归乡。寄出的十封家书九封送不到,大雁在天南天北自由自在地飞翔。

逐句剖析

"簦笠相随走路歧":簦笠与我相伴行走在岔路,

# 簦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

"一春不换旧征衣":整个春天都没换过旧的远行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雨中行走在山边的黄泥坡,

# 坂:斜坡。,崦:山。

"夜扣田家白板扉":夜晚敲响田家的白板门。

"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体在杂乱的蛙声里入睡,

"心从化蝶梦中归":心在化蝶的梦境中归乡。

# 化蝶梦:《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曾梦化蝴蝶。李商隐《锦瑟》有“庄生晓梦迷蝴蝶”。

"乡书十寄九不达":寄出的十封家书九封送不到,

"天北天南雁自飞":大雁在天南天北自由自在地飞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宿田家》是南宋戴复古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行旅为题材,描绘诗人簦笠相伴,冒雨行于山崦黄泥坂,夜宿田家的经历。通过用典(“化蝶梦”)与衬托(以蛙声衬寂静),营造出孤寂氛围,抒发漂泊之苦与思乡之情。首联言旅途漫长艰辛;颔联细化行程;颈联虚实结合,强化情感;尾联直抒乡书难达的无奈。全诗语言质朴,生动展现行旅艰辛与内心复杂情感,以细腻笔触刻画旅途所见所感,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于质朴中见真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戴复古一生辗转漂泊,足迹遍及江湖各处,长期的羁旅生涯,使他对旅途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四处流浪的日子里,他历经风雨,诸多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这首《夜宿田家》,以倾诉自己在漂泊途中的独特感悟与深沉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诗人簦笠相伴,长期未换征衣,雨中行走于山崦黄泥坂,夜宿田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及孤寂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心从化蝶梦中归”巧用庄周化蝶典故。《庄子·齐物论》言,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作者在此处,借庄周梦蝶的迷茫,表达自身流落江湖,有家难归,只能于梦中回乡的怅惘之情,体现了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现实中的无奈。虚实结合:“身在乱蛙声里睡”为实写,“心从化蝶梦中归”为虚写,虚实相生,强化思乡之情。反衬:以动衬静,“身在乱蛙声里睡”“乱蛙声”是动态声响,打破夜的宁静。但诗人能在其环绕中入睡,表明环境整体仍静谧,因若环境嘈杂便难以入眠。以“乱蛙声”之动,衬出乡村夜的静,也侧面反映诗人奔波后的疲惫。

3. 分段赏析

“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此诗开篇,戴复古便以寥寥数语,勾勒出漂泊江湖的凄苦之态。“簦笠”与“征衣”,这些与羁旅紧密相连的意象,承载着离情别绪,瞬间将读者引入漂泊者的内心世界。诗人孤身漂泊,唯有“簦笠”相伴,尽显孤独寂寥。“走路歧”不仅描绘了道路的错综复杂,更暗示了其漫无目的的流浪生活。正如《淮南子・说林训》中杨子见歧路而泣,不知何去何从,诗人此时的愁苦心境,亦同出一辙。“一春”点明时间跨度,表明长久以来的漂泊状态,“旧征衣”则进一步说明这种流浪生活并非一时,而是持续已久,将游子的羁旅之苦通过时间的维度层层展现。“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颔联具体描绘了诗人日间雨中艰难跋涉,夜晚借宿田家的情景。雨中于“山崦”间攀爬,行走在“黄泥坂”之上,路途的艰辛不言而喻。而夜幕降临,叩响田家那扇“白板扉”,简陋的住宿环境,不仅凸显出田家的贫寒,更映衬出游子的漂泊之苦。“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颈联承接颔联,细致刻画夜宿田家的情状。乡村夜晚,本应是静谧中偶闻蛙鸣,然而对雨中奔波一日的诗人而言,这蛙声却成了“乱”音,这是诗人将内心的烦乱移情于物的体现。即便在如此“乱”境中,诗人仍能入睡,侧面反映出其疲惫不堪。而在睡梦中,诗人的心却已飞回故乡,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不仅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更增添了一份迷茫与怅惘。“身”与”心”的对比,体现出诗人虽身处江湖,心却系于家园,其中或许蕴含着功名失意,不得不辗转江湖的无奈。尾联进一步深化乡愁。诗人漂泊在外,归乡不得,便寄望于家书慰藉,却无奈“乡书十寄九不达”。目睹空中自由飞翔的大雁,这一传统书信象征的意象,愈发勾起浓浓的乡情。“天南天北雁自飞”,此句既是写景,更是抒情。将抽象的思乡情与具象的大雁相结合,使乡情变得可感。诗人见雁南飞,心随雁去,却恨不能身随,更觉人不如雁。大雁虽带来愁思,却无情不传家书,更添愁苦。这与辛弃疾《祝英台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以及冯去非《所思》“西风不寄小银钩”的构思相似,一个“自”字,将诗人的怅惘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纯用白描,借景抒怀,不事雕琢,自然清健,语淡而情浓,韵味悠远,颇具晚唐风味。

王少华《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诗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同《莫折花》

下一篇:宋·晁补之《流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