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伴明窗独坐":谁能陪我在月下独坐窗边呢,
"我和影儿两个":只有我的影子与我相伴。
# 我和影儿两个:一作“我共影儿两个”、“和我影儿两个”。
"灯尽欲眠时":灯灭准备睡觉时,
# 尽:熄灭。
"影也把人抛躲":那影子也抛弃我躲开了去。
"无那":无奈啊,
# 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无那":无奈,
"好个恓惶的我":好一个惶恐不安的我。
# 恓惶:一作“栖惶”。
宋代词人
向滈(?~?),宋代词人。一作向镐,字丰之,号乐斋,开封(今属河南)人。他自幼能诗,曾跟随宋代诗人王庭珪学习交游。高宗绍兴年间,官萍乡县令。其词朴实自然,情感真挚,但内容不够丰富深刻。胡玉缙云:“其词虽未能与柳永、秦观抗衡,而清婉流丽,与晏殊、谢逸亦略相伯仲。”有《乐斋词》一卷,《全宋词》录存43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借“明窗独坐”“影儿抛躲”的情景,写出了作者深切的孤独之感,将抽象愁思化为具体影儿,以影儿反衬孤寂,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2. 写作手法
设问:“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词人以“谁伴”发问,看似寻求陪伴,实则通过自答“影儿两个”揭示无人相伴的真相。这种自问自答的设问结构,既点明独坐的孤寂,又暗示了影子的“虚假陪伴”,为后文情感深化埋下伏笔。反衬:“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白昼灯下,影子是唯一“伴侣”,但灯灭人眠时,影子亦随之消散。通过影子的“主动抛躲”,反衬出人世间连虚幻陪伴都无法长存的绝望。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白描手法开篇,“谁伴明窗独坐”以设问切入,“明窗”“独坐”勾勒出清冷场景,“谁伴”二字如内心独白,直接抛出孤独之问,瞬间将读者带入词人灯下独坐的寂寥情境。接着“我和影儿两个”以自嘲式应答,将影子拉为同伴,看似有伴实则更显孤单——影子的虚幻性与“两个”的数量对照,反衬出无人可伴的真实困境。“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是情感转折的关键:灯光熄灭不仅是物理场景的转换,更象征唯一慰藉的消失。影子随光源“抛躲”的动态描写,将孤独感从“有影相伴”的自欺推向“彻底被弃”的绝望,仿佛连最后一丝陪伴都被黑暗吞噬。下片:“无那。无那”两句,接连的感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者面对孤独无助时的无奈与彷徨。“无那”意为无奈,两个“无那”叠用,仿佛是作者在困境中不断发出的叹息,将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的愁绪,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绝望心境。“好个恓惶的我”以直白的语句收尾,直抒胸臆。“恓惶”一词,生动描绘出作者极度悲伤、惶惑不安的状态,将作者被孤独笼罩的凄惨模样完全呈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构思上颇具巧思,作者别出心裁地将“影儿”融入创作,通过反衬手法,生动展现出内心的孤独寂寥。如此创作,既打破了单纯抒发愁苦的单调模式,又赋予词篇鲜明的形象感,极大地提升了艺术感染力。其新颖的构思,在结构布局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词作以独坐开篇,借形影相伴凸显作者的孤寂,堪称诗文创作中的精妙之笔。随后“影儿把人抛躲”一句,巧妙推陈出新,将情感抒发推向高潮。向滈的词作向来以通俗自然见长,这首《如梦令》亦不例外。其语言质朴平实,即便现代读者品读,也鲜少遇到晦涩难懂之处。从构思角度而言,它既有创新亮点,又毫无刻意雕琢之感。试想,一人独坐窗下,唯有身影相伴;待到“灯烬欲眠时”,身影自然消散。词的结尾,直白地道出个中缘由。新颖与自然两种风格,本难相融,向滈却能在这首小词中巧妙统一,着实令人赞叹。
# 向丰之,号乐斋,有如梦令一词云:“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恓惶的我。”词似俚而意深,亦佳作也。
明杨慎《词品》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