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ān
zhōu
kāi
yuán
shuǐ
xià
wǎn
jiā
rén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2
liù
cháo
wén
cǎo
lián
kōng
tiān
dàn
yún
xián
jīn
tóng
niǎo
niǎo
lái
shān
rén
rén
shuǐ
shēng
zhōng
shēn
qiū
lián
qiān
jiā
luò
lóu
tái
fēng
chóu
chàng
jiàn
fàn
cēn
yān
shù
dōng

译文

六朝的文物荒废杂草丛生,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苍山翠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千家万户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映照楼台,在晚风中传来一阵笛声。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逐句剖析

"六朝文物草连空":六朝的文物荒废杂草丛生,

# 文物:指礼乐典章。,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天淡云闲今古同":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 闲:悠闲。,淡:恬静。

"鸟去鸟来山色里":苍山翠柏间百鸟飞来飞去,

"人歌人哭水声中":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 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深秋帘幕千家雨":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千家万户挂上了层层的雨帘,

"落日楼台一笛风":落日时分,夕阳映照楼台,在晚风中传来一阵笛声。

# 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惆怅无日见范蠡":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

#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又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吴越春秋》中说他“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见:一作“逢”。

"参差烟树五湖东":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 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其他在宣州城之东,属江苏省。这里指太湖。,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登临览景为主题,前六句借六朝文物与自然景色对比,写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描绘了鸟飞山色、人歌水畔、秋雨千家、落日笛风等景象。后两句联想到范蠡,表达无缘相见的惆怅。写作上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全诗节奏轻快又含低回惆怅,体现杜牧诗歌拗峭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是杜牧所写。此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杜牧在此期间游开元寺,登水阁,眼前的景色引发了他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前六句描绘了诗人在宣州开元寺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时所见的景象,以六朝文物消失与天光水色依旧形成对比,表达了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后两句联想到范蠡,抒发了自己与他无缘相见,只能凭吊其遗踪的惆怅之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古人的追慕。

2. 写作手法

对比:“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将六朝繁华的文物如今只剩荒草连天的衰败与天空淡薄、云朵悠闲古今相同进行对比,突出了人事的变迁和自然的永恒。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写宛溪周边的山色、水声、秋雨、楼台、笛声、烟树等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自身的惆怅之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描绘的“天淡云闲”“鸟去鸟来”等看似悠闲自在的景色,反衬出诗人内心因历史兴亡和自身境遇而生的惆怅与落寞。用典:“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借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典故,表达自己对范蠡的羡慕以及自身无法像范蠡一样超脱的惆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诗人登临览景,由六朝繁华已成陈迹,如今只剩荒草连天,与天淡云闲古今未变形成对比,勾起古今联想,营造出笼罩全篇的气氛,这种感慨既由登临而起,也因诗人自身经历加深了人世变易之感。颔联“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敬亭山旁飞鸟在山色中出没,宛溪两岸百姓临河而居,歌哭与水声相伴,看似写眼前之“今”景,却又与“古”相通,“歌哭”代表人生过程,这些是诗人平时积累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将自然与人事相融合。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展现了时间上不连续的两种景象,深秋密雨如帘和落日楼台笛声,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虽非同时却在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融合成了对宣城、宛溪的综合长久印象,与首联“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强化了文物消逝而风景依旧的感慨,突出客观世界的持久和人生的有限。尾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诗人因对六朝文物成过眼云烟、人生无法永驻的慨叹,心头浮动着对归隐五湖、享受山水之美的范蠡的怀念,却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参差烟树,表达了内心的惆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中杜牧以高超的笔触,将客观风物描绘得极为优美,像“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等明丽景象的勾勒,为诗作增添了亮色。诗在节奏与语调上,轻快流畅,予人爽利之感;而在情感表达方面,诗中蕴含的低回惆怅与明朗健爽相互交织,鲜明地体现出杜牧诗歌所特有的拗峭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上三句落脚字,皆自吞其声,韵短调促,而无抑扬之妙。

明谢榛《四溟诗话》

# 《冷斋夜话》云:看似秀整,熟视无神气(“深袄帘幕”一联下)。

明胡震亨《唐音戊签》

# “去”、“来”、“歌”、“哭”字,是再写一;“山色”、“水声”字,是再写二。妙在鸟、人平举,夫天澹云闲之中,真乃何人何鸟(“鸟去鸟来”二句下)。”金雍补注:“帘幕”五字是画“深秋”,“楼台”五字是画“落日”,切不得谓是写“雨”写“笛”。唐人法如此。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敏曰:每于此等句法,最爱其全无衬字,而其中自具神通(“深秋帘幕”二句下)。

明杨守敬《碛砂唐诗》

# 第二联不独写眼前景,含蓄无穷。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寄托高远,不是逐句写景,若为题所漫,便无味矣。“今古”二字,已暗透后半消息,五、六正为结句蓄势也。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奇语镵刻(“人歌人哭”句下)。可想可画(“深秋帘幕”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 此诗言人事有变易,而清景则古今不变易。“今古同”三字,诗旨点眼,全身提笔。

清沈德潜《唐诗绎》

# 一、二从宣州今古慨叹而起,有飞动之势。闲适题诗,却吊古。胸中眼中,别有缘故。气甚豪放,晚唐不易得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而恃才纵笔处亦不少。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已哉!

清薛雪《一瓢诗话》

# 七、八用感慨作结,生必有死,盛必有衰,此自然之理。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藻思蕴蓄已久,偶与境会,不禁触绪而来。

《历代诗法》

# 此伤唐末之乱,因念六朝,曰“今古同”。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三四无穷寄慨,五六写景处,可以步武青莲。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高调秀韵,两擅其胜(“深秋帘幕”联下)。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唐人句如“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人争传之。然一览便尽,初看整秀,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

清田同之《西圃诗说》

# 何义门:六朝不过瞬息,人生那可不乘壮盛立不朽之功!然而此怀谁可与语?“风”“雨”二句,思同心而莫之致也。我思古人之功成身退如范子者,虽为执鞭,所欣慕焉。五六正为结句。纪昀:赵饴山极赏此诗,然亦只风调可观耳,推之未免太过。无名氏(甲):此诗妙在出新,绝不沾溉玄晖、太白剩语。许印芳: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与空讲风调者不同。学者须从运实于虚处求之,乃能句中藏句,笔外有笔。若徒揣摩风调,流弊不可胜言矣。赵熙:风调好。

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吴北江曰:起四句极奇,小杜最喜琢制奇语也。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荀鹤《闽中秋思》

下一篇:唐·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