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匀紫菊丛丛色":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
# 匀:均匀。
"风弄红蕉叶叶声":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 弄:吹拂。
"北畔是山南畔海":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
# 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
"只堪图画不堪行":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 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图画:指画画。,只堪:只能的意思。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诗中描绘闽中秋天明丽开阔之景,迥异于北国秋日的萧瑟。通过独特的秋日景象,营造出美好氛围,却以末句两个“堪”字,将和谐之景与内心隐痛对比,深刻体现诗人客居他乡时,因触景而生的浓烈乡愁,尽显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2. 写作手法
拟人:“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匀”赋予雨人的动作,仿佛雨在均匀地为紫菊上色;“弄”赋予风人的行为,好像风在有意拨弄红蕉叶使之发声,生动地描绘出闽中秋景的活泼与灵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的前两句描绘出闽中色彩斑斓、有声有色的美好秋景,然而尾句“只堪图画不堪行”表明诗人身处异乡,眼前美景虽如画,却无法慰藉思乡之愁,以乐景反衬出浓浓的思乡哀情。
3. 分段赏析
开篇“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人凭借细腻笔触,精准勾勒出闽中秋景。雨丝轻洒,紫菊丛丛,那“匀”字宛如神来之笔,巧妙展现出雨的细密与轻柔。仿佛雨是位温婉的画师,精心调和色彩,将紫菊晕染得浓淡相宜,让人为之眼前一亮。风拂红蕉,“弄”字赋予风以人的灵性,化无情为有情。闭目遐想,红蕉叶在风中摇曳,发出清脆悦耳之声,似在演奏一曲美妙乐章,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沉醉其中。这声色俱佳的画面,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随后,诗的笔触一转,“北畔是山南畔海”,看似质朴无华的表述,实则高度凝练地概括出闽中独特的地势风貌。北面山峦连绵,山路蜿蜒曲折;南面则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浪此起彼伏。如此壮丽的景色,宛如一幅展开的绝美画卷,无论是吟诗还是作画,都能为文人墨客提供无尽灵感。然而,现实中的出行却困难重重。于是,自然而然引出结句“只堪图画不堪行”。这短短七字,饱含着诗人内心深处的由衷感慨,也精准地揭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
4. 作品点评
此诗乃诗人客居他乡时所作,描绘的皆是客地绮丽美景。诗中“紫菊”明艳、“红蕉”夺目,音韵和谐悦耳。然而,在这绚烂色彩与动听声响背后,潜藏着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不难察觉,诗人笔下的景致,皆不自觉地染上了乡愁的浓重色彩。无论是“菊”“蕉”,还是“山”“海”,都沦为诗人情感的寄托,成为借景抒情的精妙意象,恰似王粲所言“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纵此地风光无限,却难消对故乡的眷恋。诗人漂泊异乡,旅途本就艰难,又逢萧瑟秋日,内心油然而生思乡之情,这实属必然。但在诗中,诗人别具匠心,并未直白表露,而是将和谐优美的风景与举步维艰的现实矛盾缓缓道来,形成鲜明反差。借此强烈对比,巧妙而含蓄地抒发内心深处的隐痛。如此一来,名为“乡愁”的情绪便悄然隐匿于诗句间,肆意弥漫,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那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
#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现代不详唐诗鉴赏大典(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