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n
qìng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3
fēng
chéng
chóng
lái
bái
xīn
cháng
jiāng
hái
yǒu
xiǎn
zhōng
guó
rén
xiāo
jìng
fán​​
zhān
jīng
zhé
lín
​bó
chuán
xiū
shàng
àn
rěn
jiàn
mín

译文

宜城路上连绵风雨不停,旧地重来,白发又添几茎。长江天堑不是无险可守,只恨中国自己卫国无人。国土尽让凶禽恶兽蕃殖,爱国志士忍怒蛰伏潜形。停船江边不要踏上岸去,不忍见到那里的亡国遗民。

逐句剖析

"风雨宜城路":宜城路上连绵风雨不停,

# 宜城:今怀宁县,在安庆西面。

"重来白发新":旧地重来,白发又添几茎。

"长江还有险":长江天堑不是无险可守,

"中国自无人":只恨中国自己卫国无人。

"枭獍蕃遗育":国土尽让凶禽恶兽蕃殖,

# 枭獍:传说中枭獍是禽兽中会吃自己母亲的,所以用枭獍来比喻不孝或凶恶而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指元人。

"鳣鲸蛰怒鳞":爱国志士忍怒蛰伏潜形。

# 鳣:海中大鱼,这里指爱国志士。

"泊船休上岸":停船江边不要踏上岸去,

"不忍见遗民":不忍见到那里的亡国遗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安庆府》是宋末元初诗人文天祥被俘北上途经安庆时创作的五言律诗。全诗通过描绘风雨萧瑟的旅途景象,抒发了对故国沦陷的悲愤与对遗民苦难的痛心。首联以环境烘托心境,风雨象征时局动荡,“白发新”暗含诗人历经沧桑的悲怆。颔联对比自然天险与人事溃败,直指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颈联运用象征手法,“枭獍”喻元军残暴,“鳣鲸”指蛰伏的爱国志士,形成善恶对立的意象。尾联以动作描写收束,刻画诗人目睹遗民惨状时的沉痛与克制,情感表达在此处达到最为强烈的程度。全诗语言凝练沉郁,借助地理景观与象征手法,集中呈现对敌人的愤恨及对故国的忠贞情怀,将家国巨变与个人命运交织,既展现山河破碎的惨痛,又暗含复国希望,体现了文天祥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被元兵押解北上途经安庆时写下的。诗里体现出他对敌人的强烈憎恨,也饱含着对身处苦难中的同胞的深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战争诗。描绘了诗人被元兵押解北上途经安庆时,风雨中重走宜城路的所见所感,长江天险仍在却无人守御,敌人与奸佞肆虐、贤才蛰伏;体现了对国家危亡的痛心和对敌人的憎恨,表达了对受苦同胞的深切同情与拳拳爱国之情,情感沉郁悲凉。

2. 分段赏析

首联“风雨宜城路,重来白发新。”,“风雨宜城路”中“风雨”二字营造出凄冷萧瑟的氛围,“宜城路”点明地点,风雨中的道路显得格外苍凉;“重来白发新”,“重来”说明诗人曾到过这里,“白发新”则写出时间流逝之快与内心的沧桑—上次来时或许还怀有希望,如今再来已鬓发斑白,暗含对山河易主的无奈。颔联“长江还有险,中国自无人。”,“长江还有险”长江本是天险,曾是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但此时“还有险”的语气中带着苦涩:地理之险仍在,可国家已无可用之人;“中国自无人”直接点破痛处,不是没有天险,而是没有了能守护家国的人,将自然之险与人事之弱对比,流露出对南宋灭亡的深切悲叹。颈联“枭獍蕃遗育,鳣鲸蛰怒鳞。”,“枭獍蕃遗育”中“枭獍”是传说中食母的恶鸟恶兽,这里用来比喻元军或残暴的侵略者,“蕃遗育”指他们像恶兽一样不断繁殖;“鳣鲸蛰怒鳞”,“鳣鲸”是巨大的海鱼,本应掀起风浪,此时却“蛰伏”“怒鳞”,暗喻爱国志士或普通百姓虽心怀愤懑,却只能暂时隐忍。这两句用动物意象,既批判侵略者的嚣张,又暗示遗民未灭的抗争之心。尾联“泊船休上岸,不忍见遗民”,诗人的动作(泊船)与心理(不忍见)形成强烈情感冲击:本想靠岸了解情况,却又害怕看到遗民的苦难,可能是饥饿、流离,可能是对故国的哀思,这种“不忍”正是诗人对百姓深切同情的体现,也将全诗的悲痛推向高潮。整首诗通过风雨、长江、恶兽、鲸鱼等意象,结合个人感慨与家国之痛,真实展现了宋末元初战乱中的人间惨状,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无名氏《步步娇·无为自然道》

下一篇:宋·张九成《山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