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r

朝代:宋作者:郑思肖浏览量:3
chóu
gāo
liáng
yín
yóu
jīn
jiá
shāng
yīn
shí
nián
gōu
jiàn
wáng
bāo
chǔ
xīn
qiū
sòng
xīn
hóng
鸿
āi
guó
zhòu
xíng
niè
kōng
lín
xiōng
zhōng
yǒu
shì
shēn
hǎi
kěn
shǐ
使
shén
zhōu
jìng
chén

译文

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像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也要拥有像申包胥那样,为了复楚国而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的坚定决心。秋天送来新飞的大雁,它们的哀鸣仿佛在为破碎的国家而悲痛,白天里,饥饿的老虎在空旷的树林中四处奔走、撕咬觅食。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怎么能够忍心让中国的大好河山永远沉沦、灭亡呢?

逐句剖析

"愁里高歌梁父吟":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

# 梁父吟:梁父亦作梁甫,在泰山附近;《梁父吟》,乐曲名。《蜀志》:“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作者因钦慕诸葛亮恢复中原的壮志,所以也爱唱这个曲调。

"犹如金玉戛商音":像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

# 戛商音:戛,敲击。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

"十年勾践亡吴计":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

# 十年勾践亡吴计: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矢志灭吴,终于达到目的,洗雪了国耻。

"七日包胥哭楚心":也要拥有像申包胥那样,为了复楚国而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的坚定决心。

# 七日包胥哭楚心: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讨救兵请求帮助击退吴国的入侵,痛哭七天,秦国才允许出兵。

"秋送新鸿哀破国":秋天送来新飞的大雁,它们的哀鸣仿佛在为破碎的国家而悲痛,

# 鸿:鸿雁。

"昼行饥虎啮空林":白天里,饥饿的老虎在空旷的树林中四处奔走、撕咬觅食。

# 昼行饥虎啮空林:作者自比饿虎,白天也要出来痛咬敌人。

"胸中有誓深于海":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

# 誓:誓愿。

"肯使神州竟陆沉":怎么能够忍心让中国的大好河山永远沉沦、灭亡呢?

# 肯使神州竟陆沉:自注:夫差败越二十一年,越灭吴十年,乃伍员语。陆沉:沉沦,沦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二砺》是南宋诗人郑思肖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开篇首联诗人借放声高歌《梁父吟》,淋漓尽致地宣泄出内心郁积的悲愤。颔联巧妙运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长达十年最终消灭吴国,以及申包胥为救楚国在秦廷痛哭七日的典故,含蓄而深刻地暗示了自己矢志不渝的复仇决心与救国宏愿。颈联则进一步渲染,将国破家亡后的那种哀伤凄凉氛围烘托得更为浓重。至于尾联,无疑是诗人豪情壮志的高度凝聚与彰显。整首诗乃是诗人为激励自己砥砺志气而作,透过诗句,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更能体悟到其坚定不移的爱国信念与崇高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画家

郑思肖(1241~1318),南宋诗人、画家。原名之因,宋亡后借宋朝国姓赵字中之“肖”,改名思肖,改字忆翁。坐卧必南向,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后亦自号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宋亡,隐居苏州。他擅长画墨兰。入元后所画兰花,皆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寓失去国土根基意。其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主要作品有《寒菊》等。著有《心史》《一百二十图诗集》《郑所南先生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郑思肖在宋亡后所作,乃作者为自我激励、砥砺志气而作。透过诗篇,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以及其矢志报仇雪恨、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爱国励志题材。描绘了诗人在愁苦中高歌《梁父吟》,借勾践灭吴与包胥救楚的事迹,表明自己复国的坚定决心。通过营造出国破后的凄凉氛围表达自己心中的誓言比海还深,绝不让神州大地沦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矢志复国的爱国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诗人巧妙运用越王勾践和申包胥的典故。勾践卧薪尝胆,历经十年谋划最终灭亡吴国,展现出坚韧不拔、忍辱负重以实现复国大业的决心;申包胥为复楚国,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其忠心和救国的坚毅令人动容。通过这两个典故,诗人以古人自比,表明自己要像勾践一样立下长远且坚定的复国大计,像包胥一样怀有拯救国家的赤诚之心,从而抒发了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比喻:“神州竟陆沉”把国家的沦陷比作陆地的沉没。“陆沉”原指大陆沉没,这里用来形容国家遭受灾难、濒临灭亡的悲惨境地,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敌人侵略的痛恨。夸张:尾联“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以夸张手法极言誓言之重。“深于海”将胸中誓言的深重程度夸张到超越大海,以自然物象的宏大反衬誓言的坚定不移;“肯使神州竟陆沉”中“竟陆沉”夸张地描绘国家灭亡的彻底性,而“肯使”二字则以反问强化抗争态度,通过“誓深于海”与“神州陆沉”的夸张对比,将诗人不愿见国土沦丧的决心推向极致,使爱国情怀的表达更具震撼力。烘托:颈联“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以景物烘托国破后的悲凉与危机。“秋送新鸿”以秋日雁鸣的“哀”声,烘托“破国”的凄惨氛围,鸿雁南归本是常景,却因“破国”的背景而染上哀情;“昼行饥虎”以老虎白天出没、啃噬空林的反常景象,烘托乱世的荒芜与凶险,两句通过听觉(鸿哀)与视觉(虎行)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出国家灭亡后的惨状,为尾联的誓言提供了现实背景的铺垫,使“胸中誓”的发出更具紧迫性与悲壮感。

3. 分段赏析

开篇一、二句“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描绘出作者在愁闷之际,放声高歌《梁父吟》,那歌声恰似敲金击玉,发出阵阵悲凉之音。此处巧用“梁父吟”与“戛商音”,为整首诗奠定了愁闷且悲凉的情感基调,让读者瞬间沉浸于作者的情绪之中。三、四句“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作者巧妙运用典故,表明自己要效仿勾践,立下用十年时间灭亡吴国的宏伟计策,同时拥有像申包胥在秦庭哭师七天七夜那样坚定不移的决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想学勾践与包胥,立志报效国家的炽热情怀。五、六句“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画面感十足。秋雁声声悲鸣,仿佛也知晓亡国的悲痛;空荡的山林中,饥饿的老虎竟在白昼出来觅食伤人。这秋雁哀鸣与饥虎白昼咬人的两个意象,深刻地传达出作者亡国之痛,以及对敌人的强烈痛恨,同时彰显出想要复仇的坚定决心。七、八句“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心中立下的誓愿比海还要深沉,坚决不容许中国的大好河山就此永远沦陷。这里运用夸张手法,强调誓愿之深;“神州竟陆沉”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复国杀敌、收复山河的坚定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造《郢州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陆游《世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