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不并百花丛":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
#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独立疏篱趣未穷":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疏篱:稀疏的篱笆。
"宁可枝头抱香死":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
#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何曾:哪曾、不曾。
南宋诗人、画家
郑思肖(1241~1318),南宋诗人、画家。原名之因,宋亡后借宋朝国姓赵字中之“肖”,改名思肖,改字忆翁。坐卧必南向,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后亦自号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宋亡,隐居苏州。他擅长画墨兰。入元后所画兰花,皆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寓失去国土根基意。其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主要作品有《寒菊》等。著有《心史》《一百二十图诗集》《郑所南先生文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通过描绘寒菊孤傲不群、宁枯不落的形象,介绍了诗人以菊自喻的忠贞气节与民族气节。
2. 写作手法
双关:诗中“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北风”既是自然意象,又暗含政治隐喻。既指自然界凛冽的寒风,呼应菊花凌霜开放的季节特征,强化其坚韧形象。也是指南宋灭亡后崛起的元朝统治势力。南宋文人常以北风象征北方政权的侵扰,郑思肖借此暗讽元朝的暴虐统治,赋予诗句时代批判性。
3. 分段赏析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此句以菊花与百花的对比开篇,突出其“不并”的孤傲特质。百花在春日争艳,菊花却独放于秋霜之中,不随俗流,傲然独立于疏篱之畔。诗人通过“不并”与“独立”的对比,赋予菊花以人格化的精神品格——不慕繁华、不媚时俗。菊花凌霜而开,以“傲风拒霜”的姿态展现其坚韧的生命力,这是自然属性的直观描摹。诗人借菊喻己,融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意趣,同时暗含对高洁人格的追求。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中以“幽人逸士之操”比拟菊花,与郑思肖笔下的“趣未穷”形成呼应,揭示菊花作为士人精神象征的双重意蕴。宋代文人常以菊自喻,如朱淑真“宁可抱香枝头老”的咏菊诗,已开以菊言志之风。郑思肖继承并深化这一传统,将菊花的自然属性与士大夫的孤高气节结合,赋予其时代特有的政治隐喻。“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枝头抱香死”以菊花枯萎后仍留枝头的特性,象征坚守气节至死不渝的决绝。诗人摒弃传统菊花凋零飘落的意象,赋予其壮烈的死亡美学,强化了“宁为玉碎”的悲壮感。既指自然界的寒风,亦隐喻元朝统治者的侵扰。南宋文人常以北风象征北方政权的压迫,如陆游诗中“北风卷地白草折”的肃杀意象,郑思肖则以此暗讽元朝的暴虐。此句直抒胸臆,以菊花自喻,表明诗人绝不屈服于元朝统治的立场。相较于朱淑真“不随黄叶舞秋风”的淡泊,郑思肖的“何曾吹落”更具抗争性,将个人气节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悲愤控诉。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托物言志为旨归,深得咏物诗之精髓。全篇既精准把握菊花形貌特征,又提炼其傲霜风骨;既传神再现丹青笔意,更赋予超越性的精神寄托。在充分展现菊花自然属性与艺术特质的同时,诗人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熔铸其中,通过物象与心象的深度交融,构建起自然美、绘画美与人格美的三重意境。这种艺术创造既保持了菊花意象的自然属性,又彰显其社会属性,达成诗意与哲思的双重升华——既呈现自然造物的审美特质,又揭示艺术创作的本质规律,更折射士人精神的崇高品格。全诗实现了物性特征与人格理想的完美统一,在有限画幅中构建出无限精神空间,使咏物主题升华为对生命气节的礼赞,最终形成具有崇高审美价值与深刻哲理意蕴的艺术典范,为观者带来审美的愉悦与精神的启迪。
# 写菊便是写人,菊花不会自行掉落,只有被风吹袭后才干枯。诗人用寒菊的秉性来体现自己忠于宋朝、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
范宁、华岩《宋诗精华》
下一篇:宋·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