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毕":六国的君主灭亡了,
# 六王毕:六国灭亡了。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指六国。[ 毕 ] 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四海一":全国(为秦所)统一;
# 一:统一。
"蜀山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
# 蜀山兀:这两句是说,蜀地的山秃了,阿房宫建成了。 兀,光秃。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殆尽。出,出现,意思是建成。
"阿房出":阿房宫建造出来了。
"覆压三百余里":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
# 覆压三百余里:(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里是面积单位,不是长度单位。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三百余下里,约合7500户人家的面积。300里地,即150公里,现代人也无法做到,夸张过度,难以令人信服)。这是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覆压:应当是指“层层叠叠”)。
"隔离天日":(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
# 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
# 骊山北构而西折:这两句是说(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走,通达。
"直走咸阳":一直走向咸阳。
"二川溶溶":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
# 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二川:指渭水和樊川。
"流入宫墙":流进宫墙里边。
"五步一楼":五步一座楼,
"十步一阁":十步一个阁;
"廊腰缦回":走廊如绸带般萦回,
# 廊腰缦回:走廊长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所以这样说。缦:萦绕。回:曲折。
"檐牙高啄":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
# 檐牙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各抱地势":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
# 各抱地势:各随地形。这是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
"钩心斗角":(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 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如今指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盘盘焉":盘结交错,
# 盘盘焉:这三句是说,回环曲折, 像蜂房,像水涡(一样稠密层叠)。盘盘:盘旋的样子。囷囷:曲折回旋的样子。
"囷囷焉":曲折回旋,
"蜂房水涡":(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
#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长桥卧波":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
# 长桥卧波:这两句是说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 么出现了龙?这是形容长桥似龙。《周易·乾卦》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云。[复道]楼阁之间架在空中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 道,故称。
"未云何龙":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
"复道行空":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
# 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
"不霁何虹":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
# 霁:雨后天晴
"高低冥迷":(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
# 冥迷:分辨不清。
"不知西东":使人不能分辨东西。
"歌台暖响":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
# 歌台暖响:这两句人们在台上唱歌,歌声响起,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和暖。
"春光融融":有如春光融和;
"舞殿冷袖":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
# 舞殿冷袖:这两句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 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风雨凄凄":有如风雨凄凉。
"一日之内":一天里边,
"一宫之间":一座宫殿中间,
"而气候不齐":气候却不一样。
"妃嫔媵嫱":六国的宫妃,
# 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下文的“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王子皇孙":王子王孙,
"辞楼下殿":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
# 辞楼下殿:这两句是说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辇:君王及后妃所乘的车。
"辇来于秦":坐着辇车来到秦国,
"朝歌夜弦":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
"为秦宫人":成为秦国的宫人。
"明星荧荧":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
# 明星荧荧:这两句是说(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荧荧:明亮的样子。
"开妆镜也":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
"绿云扰扰":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
"梳晓鬟也":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
"渭流涨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
# 涨腻:涨起了(一层)脂膏(含有胭脂、香粉的洗脸的“脂水”)。
"弃脂水也":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
"烟斜雾横":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
"焚椒兰也":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
# 椒兰:两种香料植物,焚烧以熏衣物。
"雷霆乍惊":雷霆突然震响,
"宫车过也":这是宫车驶过去了;
"辘辘远听":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
# 辘辘远听:车声越听越远。辘辘:车行的声音。
"杳不知其所之也":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 杳:遥远得踪迹全无。
"一肌一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
# 一肌一容:这两句是说肌肤、姿容都娇媚极了。
"尽态极妍":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
"缦立远视":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
# 缦立:久立。缦:通“慢”
"而望幸焉":盼望着皇帝来临。
#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有不见者":有的宫女没能见到皇帝,
"三十六年":竟整整三十六年。
# 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做了十二年皇帝,这里说三十六年,指其在位年数,形容阿房宫很大,有36年都没有见到皇帝的宫女。
"燕、":燕国、
"赵之收藏":赵国收藏的金玉,
# 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下文的“经营”也指金玉珍宝等物。
"韩、":韩国、
"魏之经营":魏国营谋的珍宝,
"齐、":齐国。
"楚之精英":楚国的精华物资,
# 精英:形容词作名词,精品,也有金玉珍宝等物的意思。
"几世几年":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
"剽掠其人":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
# 剽掠其人:从人民那里抢来。摽 :抢劫,掠夺。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倚叠如山":堆叠得像山一样。
# 倚叠:积累。
"一旦不能有":一下子不能保有了,
"输来其间":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
"鼎铛玉石":宝鼎被当作铁锅,
# 鼎铛玉石:这两句是说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
"金块珠砾":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
# 金块珠砾: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地的铁锅。
"弃掷逦迤":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
#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
"秦人视之":秦人看起来,
"亦不甚惜":也并不觉得可惜。
"嗟乎":可叹呀!
"一人之心":一个人的意愿,
# 心:心意,意愿。
"千万人之心也":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
"秦爱纷奢":秦皇喜欢繁华奢侈,
"人亦念其家":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
# 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奈何:怎么,为什么。
"用之如泥沙":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使负栋之柱":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
# 负栋之柱:承担栋梁的柱子。
"多于南亩之农夫":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
"架梁之椽":架在梁上的椽子,
"多于机上之工女":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
"钉头磷磷":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
# 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
"多于在庾之粟粒":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
# 庾:露天的谷仓。
"瓦缝参差":瓦楞长短不一,
"多于周身之帛缕":比全身的丝缕还多;
"直栏横槛":或直或横的栏杆,
"多于九土之城郭":比九州的城郭还多;
# 九土:九州。
"管弦呕哑":管弦的声音嘈杂,
"多于市人之言语":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使天下之人":使天下的人民,
# 使:假使。
"不敢言而敢怒":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
"独夫之心":(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
# 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
"日益骄固":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
# 骄固:骄横顽固。
"戍卒叫":(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
# 戍卒叫:指陈胜、吴广起义。
"函谷举":函谷关被攻下,
# 函谷举: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举:被攻占。
"楚人一炬":楚项羽放一把火,
# 楚人一炬:指项羽(楚将项燕的后代)也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可怜焦土":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呜呼":唉!
"灭六国者":灭亡六国的,
"六国也":是六国自己,
"非秦也":不是秦国啊。
"族秦者":族灭秦王朝的,
# 族:使...灭族。
"秦也":是秦王朝自己,
"非天下也":不是天下的人啊。
"嗟乎":可叹呀!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
# 使:假使。
"则足以拒秦":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
# 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诏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秦朝仅传二世便亡。,递:依次传递。这里指王位顺着次序传下去。
"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族灭它呢?
# 族:灭族。
"秦人不暇自哀":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
# 哀:哀叹。,不暇:来不及。
"而后人哀之":可是后人哀悼他;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阿房宫赋》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以阿房宫兴建与覆灭为线索,描写了秦朝因骄奢致亡的历史,向唐朝统治者敲响警钟,尽显封建正直文人忧国忧民、欲匡世济俗的襟怀。
2. 写作手法
想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并非写实,而是通过夸张想象渲染宫殿规模之巨,暗示统治者生活的割裂——同一时空下,不同区域的歌舞竟能造成“冷暖异势”,隐喻其生活与民生的极端脱节。夸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三百余里”是夸张的空间尺度,实际阿房宫遗址面积约十五平方公里,作者用数字放大其占地之广,仿佛覆盖整个关中平原;“隔离天日”则以夸张笔法形容楼阁高耸入云,遮蔽日月,极写其巍峨险峻,凸显秦始皇穷奢极欲的统治野心。排比:排比手法在文中大量出现,通过结构相似、句式并列的语句堆叠,形成如潮水般的叙事节奏,既凸显阿房宫的宏阔景象,又增强议论的感染力。“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以“五步”“十步”“廊腰”“檐牙”等并列短语,从建筑间距、走廊形态、屋檐细节等角度层层铺排,极写阿房宫楼阁密集、布局精巧的气势,读来节奏铿锵。对偶:对偶句在文中与散句交替出现,既体现赋体的韵律美,又通过两两相对的文字增强表意的凝练性。“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高低冥迷”与“不知西东”形成因果对偶,写楼阁高耸错落、方向难辨;“歌台暖响”对“舞殿冷袖”,“春光融融”对“风雨凄凄”,以冷暖、动静的对比,突出宫中不同场景的氛围差异,句式工整且意境对立。通感:通感手法将不同感官的感受互通,使抽象事物具象化,文中虽不多见,但极具表现力。“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暖响”将歌声(听觉)与温暖(触觉)互通,仿佛歌声能传递暖意,营造出歌台热闹如春的氛围;“冷袖”以衣袖(视觉)写寒意(触觉),暗示舞殿空旷清冷,通过通感让感官体验更立体。拟人:“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廊腰”以“腰”喻走廊,赋予其人体曲线;“檐牙高啄”将屋檐翘角比作鸟喙啄食,生动展现建筑的灵动;“各抱地势”用“抱”字写楼阁依地势而立,仿佛有环抱之势,拟人化的描写让静态建筑充满动态美感。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开篇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铿锵紧凑,如金石落地,先声夺人。这十二字不仅凝练地概括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武功,更以“蜀山兀”的夸张笔法,暗写阿房宫营造时砍伐林木的规模,笔力千钧而意蕴深广。继而从全景到局部展开描写:“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以宏观视角勾勒阿房宫占地广袤、遮天蔽日的磅礴气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则依地势水流铺陈,写宫殿依山就势、跨水而建的巧夺天工,将自然地形与人工构筑熔铸为一体。随后以渭水、樊川“流入宫墙”的细节自然过渡,用“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的夸张与衬托手法,借歌舞场景的冷暖变幻,极写宫殿“一日之内,一宫之间,气候不齐”的奇幻景象,侧面烘托其宏阔无垠的空间尺度。第二段:宫中美人与珍宝的奢靡图景此段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追溯宫人的来源,紧扣“六王毕,四海一”的历史背景,形成首尾呼应。作者以六组精彩的排比句展开铺陈:“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将梳妆镜比作明星、发髻喻为绿云,以渭水涨腻、烟雾缭绕等夸张描写,既展现宫女数量之众,又揭露秦始皇穷奢极欲的生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八字,于繁华中暗藏宫女命运的悲凉。继而由写人转向写物:“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极写六国珍宝之丰,却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形成强烈反差——在秦始皇眼中,珍宝竟如瓦砾般随意丢弃,奢靡之态跃然纸上,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第三段:从铺陈到议论的主旨彰显以“嗟乎”发端,转入深沉的议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以人心常理对比秦的贪婪,发出严厉质问。随后以六组“使……多于……”的排比比喻层层递进:“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将宫殿构件与民生要素对比,极写剥削之苛;“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以微观细节强化视觉冲击;“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则从建筑到声景,全方位揭露秦王朝奢靡对民生的摧残。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的压抑情绪累积到顶点,“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便如火山爆发,以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终结了秦的统治,阿房宫的焚毁成为暴政灭亡的象征。第四段:历史教训的总结与警世之思以“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论断,将六国与秦的灭亡归因于自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点明“爱民”为治国之本。作者笔锋转向当世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层层递进的警示语,将历史教训转化为对现实的谏言。结句以“后人”的循环哀叹了结,既饱含对历史的深沉感慨,又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笔法,使“戒奢爱民”的主旨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警世意义。全文以铺陈为体,以议论为骨,在绚烂的辞藻与严密的逻辑中,完成了对秦亡教训的深刻剖析与对统治者的恳切告诫。
4. 作品点评
《阿房宫赋》是叙事、抒情、议论完美交融的作品。文中既有对阿房宫兴衰的凝练概述,又不乏对宫殿内外的细腻刻画,骈句与散句交织,节奏起伏,气势流畅,情理相生,既以生动笔触勾勒出鲜活画面,又凭借磅礴文气震撼人心,尽显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文章行文如江水奔涌,一气呵成。排比句式层层铺陈,错落分布,于整齐中见变化,读来酣畅淋漓。尤为精妙的是作者丰富而细腻的艺术想象,像“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生动展现宫殿依地势而建的奇巧布局;“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勾勒出楼阁参差错落、令人迷失方向的宏阔景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以夸张之笔渲染宫中的奇幻氛围;“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则细腻描绘车声渐远的寂寥意境。而“嗟乎”之后段落中的对比,以质朴文字道出深刻道理,寥寥数语便将意境全然呈现,完美契合新体文赋所追求的艺术高度。
# 宏壮巨丽,驰骋上下,累数百言,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论盛衰之理,判于此矣。末一段尤含鉴戒,读之有余味焉。
宋谢枋得《文章规范》
# 杜牧之《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正本原是“云”字,后人传写讹云“未雩何龙”,殊为无理。杜之意盖谓长桥之卧波上,如龙之未得云,而飞去正如蛟龙得云雨,感终非池中物之义。若加以雩”字,则不惟无义,兼亦错误读龙字耳。《左传》“龙见而雩”注;谓龙星也。龙星未见,则不之雩。今日未雩,则龙当未见,何形可见。龙又星名,何有于长桥之势哉!又此赋善于用事。凡作文之法,经可证史,史不可证经,前代史可证后代史,后代不可证前。如《阿房宫赋》所用事,不出于秦时,只“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两句,尤不可及。六经民以椒兰为香,如“有椒其馨,其臭如兰”,有国香是也,《楚辞》本只以椒兰为香,如“椒浆兰膏”是也。沉檀龙麝等字皆出于汉,西京以后词人方引用。至唐人诗文,则盛引沉檀龙麝为香,而不及椒兰矣。牧此赋独引用椒兰,是不以秦时所无之物为香也。只如近世文人作汉宫词、婕妤怨、明妃曲,而引用梅桩莲步字,尤为可笑。此皆齐末以后事,汉时宁见此而效之耶?刘观堂可谓不善用事,为事所使,殆谓此也。
宋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二
# 《阿房宫赋》,赋也。前半篇造句犹是赋,后半篇议论俊发,醒人心目,自是一段好文字。赋文本体,恐不如此。以至宋朝诸人之赋,大抵皆用此格。……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但太半是论体,不复可专目为赋矣。毋亦恶俳律之过而特尚理以矫之乎?
元祝尧《古赋辨体》
# 方奇极丽,至矣尽矣,都是一篇最清出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细读之。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二
# 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不若《上林》《子虚》,徒逢君之过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 此等题目,止要形容得壮丽无比,亏他起手单刀直入,慢把阿房宫点出,不用闲话,遂趁笔写得如此高大。若徒然高大,何足为奇,乃其中之结构处,则有楼阁,其多已如彼,空阔处,则有长桥复道其雄又如此。抑何如壮留也。然宫言中无可为乐,亦觉减价,乃稽歌舞之人,皆合六国之殊色,接应不暇,即有可为乐矣。使奇珍不列于前,本非全美,乃稽其充牣之宝,皆兼六国之后积,视犹粪壤。则阿房旷古无比也,岂不信哉!但其并作,非出鬼输神运,皆竭民之财力而为之。民心既失,岂能独乐,则天下之族秦,竟为秦灭六国之续,可谓千古永鉴矣。蜀山费尽斩伐,末后止还他一片焦土。盛极而衰,理本如此。篇中十三易韵,末以感慨发垂戒意,千古仅作。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
#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二:杜牧之《阿房宫赋》,文之奇不必言,然于事实殊戾。按《史》:始皇三十五年,营造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二世元年,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为堂室。今释阿房宫弗就,是彰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二年冬,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谏止作阿房宫作者。二世怒,下去疾等吏。去疾、劫自杀,斯就五刑。是终秦之世,阿房宫未成也。又考《史》:二十六年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则牧之所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者,指此。此实不名阿房宫,而谓“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非阿房事实矣。“予既辨此,后读程大昌《雍录》、赵与时《宾退录》皆已辨之,大略相同。聊存之。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二
# 《阿房宫赋》只是篇末说秦及六国处佳。若钉头粟粒等语,俳优不如。
宋陈长方《步里客谈》
# 杜牧之《阿房宫赋》曰:“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杨敬之《华山赋》曰:“见若咫尺,田千亩矣;见若环堵,城千雉矣。见若杯水,池百里矣;见若蚁堙,台九层矣。醯鸡往来,周东西矣;蠛蠓纷纷,秦速亡矣。蜂窠联联,起阿房矣;俄而复然,立建章矣。小星奕奕,焚咸阳矣;累累茧栗,祖龙藏矣。”二文同一机杼也。或者读《阿房宫赋》,至“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击节叹赏,以谓善形容广大如此。仆谓牧之此意,盖体魏卞兰《许昌宫赋》曰:“其阴则望舒凉室,羲和温房。隆冬御絺,盛夏重裘。一宇之深邃,致寒暑于阴阳。”非出于此乎?
宋王楙《野客丛书》:
# 王勉夫谓:“……杜、杨二文,同一机杼。洪容斋谓,敬之赋内数语,杜佑、李德裕常所诵念,牧之乃佑孙,则《阿房宫赋》实模仿杨作也。《江行杂录》云,牧之《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陆傪《长城赋》:‘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辈行在牧之前,则《阿房》又祖《长城》句法矣。”
明吴景旭《历代诗话》:
上一篇:唐·王维《终南别业》
下一篇: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