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岁颇好道":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 道:这里指佛教。,好:喜好。,中岁:中年。
"晚家南山陲":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陲,边缘,旁边,边境。南山:即终南山。,家:安家。
"兴来每独往":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胜事空自知":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 空:白白地。一作祗。,胜事:美好的事。
"行到水穷处":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 穷:穷尽,尽头。
"坐看云起时":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值林叟":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 叟:叟(sǒu),老翁。,林:一作邻。,值:遇到。一作见。
"谈笑无还期":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无:一作滞。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诗。描绘了诗人退隐后闲适自得的生活场景,展现出诗人兴致来时独自行走,行至水穷处便坐看云起的悠然画面。营造出一种自然闲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宛如世外高人般淡泊、豁达的襟怀。诗的前六句尽显宁静闲适,结尾两句融入人的活动,增添生活气息,使诗人形象更为真切。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退隐生活的热爱与享受,同时在平白如话的文字中蕴含深刻的诗味与理趣,将闲适情趣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对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对仗工整,既展现了自然的闲适,又蕴含哲理,成为千古名句。借代:“晚家南山陲”以“南山”借代隐居之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白描:诗中运用白描手法,如“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以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隐居生活的自在与乐趣。
3. 分段赏析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点明了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与思想皈依。“中岁颇好道”强调作者中年后厌恶世俗,转而虔诚崇佛。“颇”字凸显其奉佛的虔诚,“晚”字则意蕴丰富,既可指“晚近”的现实隐居生活,也可指“晚年”的构想,为全诗奠定了超然物外的基调。“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描绘了山林生活的自在与乐趣。诗人兴致一来便独自漫步山间,这种快意唯有自己能够体会。“每”字表明其频繁独往,“独”字并非没有同调之人,而是展现了他洒脱不羁的隐者形象。“胜事空自知”中的“空”字,虽略带无奈与孤独,却更显诗人陶醉于山林情趣的悠然心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千古名句。诗人信步至溪水尽头,却感到眼前豁然开朗,索性坐下观赏云卷云舒。这两句既展现了自然的闲适,又蕴含深刻的禅理。“行到水穷处”体现了一种“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则暗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表达了诗人对物我一体的超然领悟。对偶工整,意境深远,堪称“诗中有画”的典范。“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写诗人在山间偶遇林叟,与其谈笑忘返,进一步展现了其淡逸的天性与超然物外的风采。“偶然”二字贯穿全诗,点明了诗人处处随缘、心中悠闲的生活态度。结句“谈笑无还期”自然流畅,暗藏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物我两忘之境的深刻体悟,达到了真正的“空”境。全诗语言平白如话,却将闲适情趣与禅理妙境融为一体,展现了王维高超的艺术造诣。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并未着墨于具体的山川景物,而是着重刻画诗人隐居山间时悠然自得的心境。前六句以自然闲静的笔调,塑造了一位超然物外的隐者形象。他不问世事,将山间视为乐土,无需刻意探寻幽胜,却能随时随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妙趣。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为诗增添了生活气息,使诗人的形象更加亲切可感。全诗通过平实的语言,展现了隐逸生活的自由与超脱,体现了诗人对闲适境界的深刻领悟与追求。
# 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山谷老人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王摩诘诗,顾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 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其质如此,故自难及。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右丞此诗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五六神境。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此等作只似未有声诗之先,便有此一首诗,然读之如新出诸口及初入目者,不觉见成,其故难言。谭元春:只是作人,行径幽妙。
明锺惺《唐诗归》
# 此堪号“结庐在人境”竞爽。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周弼为一意体,以纵横放肆,外如不整,中实应节也。何新之为高古体。僧慧洪曰:不直言其闲逸,而意中见其闲逸,谓之遗意句法。玩“偶然”二字,得趣幽深。陆钿曰:律合古,意趣非言尽。盖有一种悠然会心处,所见无非道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迫近性情,悄然忘言。
明金圣叹《批选唐诗》
# 清靡为时调之冠,亦令人欲割爱而不能。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不脱落一切尘凡,便际此境界,未必有此领略。能此领略,道邪非邪?流对天然,占断终古。八句只如一句,近体中纤纤出尘,夷犹入道,未有过于此作者。孟浩然雅以泉石自骄,却无此等一作,以虽立品高清,而天怀不如右丞之夷旷也。然而气格严举,孟又当过之矣。
明末清初谭宗《近体秋阳》
# 第二联奇句惊人。查慎行:五六自然,有无穷景味。纪昀:此诗之妙,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然不可以躐等求也。学盛唐者,当以此种为归墟,不得以此种为初步。又云:此种皆熔炼之至,渣滓俱融,涵养之熟,矜躁尽化,而后天机所到,自在流出,非可以摹拟而得者。无其熔炼涵养之功,而以貌袭之,即为窠臼之陈言,敷衍之空调。矫语盛唐者,多犯是病。此亦如禅家者流,有真空、顽空之别,论诗者不可不辨。
清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 “行”、“坐”、“谈”、“笑”,句句不说在别业,却句句是别业。“好道”两字,先生既云“空自知”矣,予又安能强下注脚?予友继庄先生曰:“此诗若只作文字读,辜负先生慈悲不少。然文字三昧,必须于此等诗领会得,方有悟门。”“还期”一字,与“别业”略一照应。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观其意若不欲为诗者,其诗之绝境乎?“胜事空自知”,正不容他人知。诗有两字诀,曰“无心”。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此诗不必粘题,亦不必分解,清微之至。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一家别业之由。二别业。三四承一二。五六承三四。七八承五六结。无一语说别业,却语语是别业,神妙乃尔。以“中岁”生“晚家”,以“独往”生“自知”,以“行到”应“独往”,以“坐看”应“自知”,以“水穷”、“云起”应“兴来”、“胜事”,以“林叟”、“谈笑”而用“偶然”字总应上,此律中带古法。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一气贯注中不动声色,所向惬然,最是难事。古秀天然,杜不能尔。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行所无事,一片化机。末语“无还期”,谓不定还期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一往清气(“兴来”四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第三句至第八句,一气相生,不分转合,而转合自分,自是化工之笔。
清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上一篇:唐·元稹《菊花》
下一篇:唐·杜牧《阿房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