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nán
bié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2
zhōng
suì
hào
dào
wǎn
jiā
nán
shān
chuí
xìng
lái
měi
wǎng
shèng
shì
kōng
zhī
xíng
dào
shuǐ
qióng
chù
zuò
kàn
yún
shí
ǒu
rán
zhí
lín
sǒu
tán
xiào
huán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逐句剖析

"中岁颇好道":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 道:这里指佛教。,好:喜好。,中岁:中年。

"晚家南山陲":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陲,边缘,旁边,边境。南山:即终南山。,家:安家。

"兴来每独往":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胜事空自知":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 空:白白地。一作祗。,胜事:美好的事。

"行到水穷处":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 穷:穷尽,尽头。

"坐看云起时":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值林叟":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 叟:叟(sǒu),老翁。,林:一作邻。,值:遇到。一作见。

"谈笑无还期":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无:一作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退隐终南山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生动刻画了一位超然物外的隐者形象,展现了其豁达洒脱的性格。诗中,王维以自然闲静的笔调,前六句写自己独自信步漫游,行至水穷处便坐看云卷云舒,仿佛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增添了生活气息,使隐者形象更加亲切可感。王维通过白描与寓情于景的方式,将隐逸生活的自由与超脱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所作,大约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之后。彼时,王维虽官至尚书右丞,但因政局动荡反复,他深刻认识到仕途的艰险与尘世的烦扰,内心渴望超脱。于是,他选择吃斋奉佛,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约四十岁后,王维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退隐终南山,寄情山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诗。描绘了诗人退隐后闲适自得的生活场景,展现出诗人兴致来时独自行走,行至水穷处便坐看云起的悠然画面。营造出一种自然闲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宛如世外高人般淡泊、豁达的襟怀。诗的前六句尽显宁静闲适,结尾两句融入人的活动,增添生活气息,使诗人形象更为真切。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退隐生活的热爱与享受,同时在平白如话的文字中蕴含深刻的诗味与理趣,将闲适情趣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对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对仗工整,既展现了自然的闲适,又蕴含哲理,成为千古名句。借代:“晚家南山陲”以“南山”借代隐居之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白描:诗中运用白描手法,如“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以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隐居生活的自在与乐趣。

3. 分段赏析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点明了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与思想皈依。“中岁颇好道”强调作者中年后厌恶世俗,转而虔诚崇佛。“颇”字凸显其奉佛的虔诚,“晚”字则意蕴丰富,既可指“晚近”的现实隐居生活,也可指“晚年”的构想,为全诗奠定了超然物外的基调。“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描绘了山林生活的自在与乐趣。诗人兴致一来便独自漫步山间,这种快意唯有自己能够体会。“每”字表明其频繁独往,“独”字并非没有同调之人,而是展现了他洒脱不羁的隐者形象。“胜事空自知”中的“空”字,虽略带无奈与孤独,却更显诗人陶醉于山林情趣的悠然心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千古名句。诗人信步至溪水尽头,却感到眼前豁然开朗,索性坐下观赏云卷云舒。这两句既展现了自然的闲适,又蕴含深刻的禅理。“行到水穷处”体现了一种“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则暗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表达了诗人对物我一体的超然领悟。对偶工整,意境深远,堪称“诗中有画”的典范。“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写诗人在山间偶遇林叟,与其谈笑忘返,进一步展现了其淡逸的天性与超然物外的风采。“偶然”二字贯穿全诗,点明了诗人处处随缘、心中悠闲的生活态度。结句“谈笑无还期”自然流畅,暗藏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物我两忘之境的深刻体悟,达到了真正的“空”境。全诗语言平白如话,却将闲适情趣与禅理妙境融为一体,展现了王维高超的艺术造诣。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并未着墨于具体的山川景物,而是着重刻画诗人隐居山间时悠然自得的心境。前六句以自然闲静的笔调,塑造了一位超然物外的隐者形象。他不问世事,将山间视为乐土,无需刻意探寻幽胜,却能随时随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妙趣。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为诗增添了生活气息,使诗人的形象更加亲切可感。全诗通过平实的语言,展现了隐逸生活的自由与超脱,体现了诗人对闲适境界的深刻领悟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山谷老人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王摩诘诗,顾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 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其质如此,故自难及。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右丞此诗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五六神境。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此等作只似未有声诗之先,便有此一首诗,然读之如新出诸口及初入目者,不觉见成,其故难言。谭元春:只是作人,行径幽妙。

明锺惺《唐诗归》

# 此堪号“结庐在人境”竞爽。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周弼为一意体,以纵横放肆,外如不整,中实应节也。何新之为高古体。僧慧洪曰:不直言其闲逸,而意中见其闲逸,谓之遗意句法。玩“偶然”二字,得趣幽深。陆钿曰:律合古,意趣非言尽。盖有一种悠然会心处,所见无非道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迫近性情,悄然忘言。

明金圣叹《批选唐诗》

# 清靡为时调之冠,亦令人欲割爱而不能。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不脱落一切尘凡,便际此境界,未必有此领略。能此领略,道邪非邪?流对天然,占断终古。八句只如一句,近体中纤纤出尘,夷犹入道,未有过于此作者。孟浩然雅以泉石自骄,却无此等一作,以虽立品高清,而天怀不如右丞之夷旷也。然而气格严举,孟又当过之矣。

明末清初谭宗《近体秋阳》

# 第二联奇句惊人。查慎行:五六自然,有无穷景味。纪昀:此诗之妙,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然不可以躐等求也。学盛唐者,当以此种为归墟,不得以此种为初步。又云:此种皆熔炼之至,渣滓俱融,涵养之熟,矜躁尽化,而后天机所到,自在流出,非可以摹拟而得者。无其熔炼涵养之功,而以貌袭之,即为窠臼之陈言,敷衍之空调。矫语盛唐者,多犯是病。此亦如禅家者流,有真空、顽空之别,论诗者不可不辨。

清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 “行”、“坐”、“谈”、“笑”,句句不说在别业,却句句是别业。“好道”两字,先生既云“空自知”矣,予又安能强下注脚?予友继庄先生曰:“此诗若只作文字读,辜负先生慈悲不少。然文字三昧,必须于此等诗领会得,方有悟门。”“还期”一字,与“别业”略一照应。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观其意若不欲为诗者,其诗之绝境乎?“胜事空自知”,正不容他人知。诗有两字诀,曰“无心”。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此诗不必粘题,亦不必分解,清微之至。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一家别业之由。二别业。三四承一二。五六承三四。七八承五六结。无一语说别业,却语语是别业,神妙乃尔。以“中岁”生“晚家”,以“独往”生“自知”,以“行到”应“独往”,以“坐看”应“自知”,以“水穷”、“云起”应“兴来”、“胜事”,以“林叟”、“谈笑”而用“偶然”字总应上,此律中带古法。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一气贯注中不动声色,所向惬然,最是难事。古秀天然,杜不能尔。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行所无事,一片化机。末语“无还期”,谓不定还期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一往清气(“兴来”四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第三句至第八句,一气相生,不分转合,而转合自分,自是化工之笔。

清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菊花》

下一篇:唐·杜牧《阿房宫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