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āng
làng
jìng
yín

朝代:宋作者:苏舜钦浏览量:1
rào
tíng
shí
gāng
jìng
zhōng
qíng
wèi
shì
shuāng
shān
chán
dài
xiǎng
chuān
穿
shū
màn
pán
qīng
chuāng
èr
féng
shí
yóu
è
饿
sān
zāo
zhú
biàn
便
chén
jiāng
jīn
bǎo
shí
gāo
mián
wài
wéi
hèn
chún
láo
mǎn
hāng

译文

我独自绕着空亭漫步,走在石桥上,静谧中的情趣举世无双。山林的蝉儿边鸣叫边穿过稀疏的窗棂,野生的青藤缠绕着爬进破旧的窗户。伯夷叔齐生在太平盛世仍饿死,屈原遭贬谪便投江自尽。如今我饱食终日安然高眠,唯一的遗憾是这清冽的美酒无法装满酒缸。

逐句剖析

"独绕虚亭步石矼":我独自绕着空亭漫步,走在石桥上,

# 石矼:石桥。,虚亭:山亭,即沧浪亭。虚:土石。

"静中情味世无双":静谧中的情趣举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山林的蝉儿边鸣叫边穿过稀疏的窗棂,

"野蔓盘青入破窗":野生的青藤缠绕着爬进破旧的窗户。

"二子逢时犹死饿":伯夷叔齐生在太平盛世仍饿死,

# 二子: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和叔齐。初,孤竹君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伯夷不受,后二人弃位奔周。反对周武王进军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三闾遭逐便沉江":屈原遭贬谪便投江自尽。

# 三闾:指屈原,他曾任三闾大夫之职。

"我今饱食高眠外":如今我饱食终日安然高眠,

"唯恨醇醪不满缸":唯一的遗憾是这清冽的美酒无法装满酒缸。

# 缸:可盛十升的酒器。,醇醪:清酒。醪,本指汁滓混合的酒,即酒酿。,恨: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沧浪静吟》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七言律诗。全诗以“静”为旨,前四句勾勒出幽寂清冷的园林景致,以动衬静间既展现自然意趣,又暗含孤寂心境。后四句借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屈原含冤投汨罗的典故,将自身贬谪境遇与历史人物对比,表面抒写“饱食高眠”的闲适,实则流露“醇醪不满缸”的愤懑,形成外静内躁的情感张力。全诗以精炼笔法融合写景与用典,在淡泊意境中暗藏激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约创作于庆历六年(1046年)夏秋之际。苏舜钦经范仲淹举荐入仕,其岳父杜衍时任高官,与范仲淹共同推行新政。反对势力为阻挠改革,设计构陷苏舜钦,致其遭贬谪后隐居苏州沧浪亭。该作品即完成于诗人退居沧浪亭期间,记录了这段政治失意后的闲居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诗。全诗通过描绘沧浪亭的静谧环境与历史典故的对比,既营造出超脱尘世的闲适意境,又暗含诗人遭贬谪后的愤懑与自嘲。尤其尾联表面写酒量不足的遗憾,实则流露对时局的不满与壮志难酬的郁结。全诗将隐逸之乐与政治失意交织,形成外静内躁、似达实愤的复杂情感张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一句,化用伯夷、叔齐与屈原的典故: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恰逢周室初立却成悲剧;屈原遭谗被逐投江自沉,空怀报国之志。诗人将自身贬谪境遇与历史人物对照:伯夷、叔齐生逢盛世却困守气节,屈原忠而被谤终赴清流,而自己虽遭构陷却能“饱食高眠”,在沧浪亭中得享静趣。典故虚实相映,既暗含对时局的不平,又凸显超然物外的旷达,愤懑与自适交织,深化了“静中情味”的复杂意蕴。动静结合:“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一联,前句以蝉鸣破空之声反衬空亭幽寂,声浪穿户而愈显环境岑寂,暗合“蝉噪林逾静”的以动衬静之妙;后句将藤蔓攀援的静态景物赋予动态意象,“盘青入破窗”似见青藤悄然蜿蜒、暗度陈窗的细腻过程,化静为动间既展现自然生趣,又暗藏时光流转的禅意。两句一动一静间,既勾勒出沧浪亭荒疏清冷的实景,又以声影交织的张力传递出诗人独享静趣时内心的微妙波澜,反衬出谪居者于喧寂交织中觅得精神栖居的深意。反衬:以动写静,“山蝉带响穿疏户”一句,山蝉鸣声穿行于疏朗的门户,以清越蝉鸣的动态声响,反衬出园林深寂幽邃的静态环境,蝉噪愈显林静。此句通过声景与静境的张力对比,既勾勒出沧浪亭的清幽雅致,又暗含诗人贬谪后表面恬淡、内心孤愤的复杂心绪。

3. 分段赏析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首联以“独绕虚亭”开篇,通过“独”“虚”二字点明诗人独步沧浪亭的孤寂情境,同时暗示其超然物外的心境。“静中情味世无双”直抒胸臆,强调此处静谧中的意趣无可比拟。诗人以“静”为基调,实则暗含对宦海沉浮的疏离感,表面写闲适,内里隐现对现实的无奈。“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颔联以动衬静,通过“山蝉带响”“野蔓盘青”的动态描写反衬环境的幽寂。蝉声穿户、藤蔓破窗的细节,既赋予画面生机,又以细微声响凸显沧浪亭的荒疏冷寂,与王籍“蝉噪林逾静”异曲同工。钱钟书评其“寂中有音”,深化了“静”的意境层次。“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颈联借典抒怀,以伯夷、叔齐“逢时饿死”与屈原“遭逐沉江”的悲剧命运,对比自身遭贬却能“饱食高眠”的境遇。表面看似庆幸,实则暗含愤懑:诗人以迁客身份退居,虽免于饥死投江,却深感壮志难酬的压抑,典故中隐现对时局的批判。“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醇醪不满缸。”尾联以反语作结,“饱食高眠”与“恨酒不满缸”形成矛盾,表面写闲适自足,实则以夸张手法宣泄对现实的牢骚。酒缸未满的遗憾,暗喻诗人政治抱负未展的失落,与陶渊明“造饮辄尽”的率真相通,却更显苍凉。

4. 作品点评

《沧浪静吟》是苏舜钦被贬苏州后的作品,作者内心愁怨交集,万分感慨。全诗以“静”为眼,表面写闲居之趣,实则暗涌愤懑。全诗在静谧景致与激烈情感的张力中,展现了士大夫贬谪后“身闲心不闲”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难看出,这首《沧浪静吟》正是苏舜钦心态的写照。他不仅白吟自嘲白娱,还把自己超脱尘世的选择与屈原的选择相对照:“三闾遭逐便沉江”,而我苏舜钦却“唯恨醇醪不满缸”。这种超脱、坦荡、飘逸、大彻大悟的胸襟,是多么令人羡慕口啊!

不详作家张放《羽笺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舜钦《夏意》

下一篇:宋·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