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芳与春违":百花已随春天远去,
"嘉树成密叶":美好的树木却长满浓密的叶子。
"上枝下相副":上层的枝条与下层相映衬,
"朝影暮还接":晨光中的树影到傍晚仍相连。
"徐风气清凉":微风送来清凉,
"重露香浥裛":浓重的露水浸润着芬芳。
"关关变鸣禽":鸟鸣声此起彼伏,
"杳杳飞孤蝶":一只孤蝶远远飞过。
"神仙彼何有":神仙之境哪里比得上这里,
"静境我心惬":这幽静的环境让我心满意足。
"万期犹视荫":即便长久地享受树荫,
"寸景疑度劫":短暂的时光也仿佛历经劫难般珍贵。
"何用窥蟠桃":何必去窥探仙界的蟠桃,
"沧溟惮舟楫":浩瀚的大海令人畏惧行舟。
北宋史学家
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字贡父,一作贡夫、赣父,号公非,籍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庆历进士,为州县官二十年,迁国子监直讲,曾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地方官,官至中书舍人。刘攽学识渊博,与兄刘敞齐名。欧阳修称其“辞学优赡,记问该博”。一生潜心史学,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专任汉史部分,作《东汉刊误》,为人称诵。其诗语言平易朴实,简洁流畅,而含义深厚;写景丰富多彩,含蓄有致,给人以清美的艺术享受。著有《彭城集》《公非集》《中山诗话》等。
1. 分段赏析
“百芳与春违,嘉树成密叶”两句描绘季节更迭之景。“百芳与春违”点明百花凋零、春去的事实,以简洁笔触勾勒出时光流转带来的变化;“嘉树成密叶”则写美好的树木在此时枝叶繁茂,与凋零的百花形成鲜明对比,一枯一荣,暗示自然万物兴衰交替,为全诗奠定写景基调。“上枝下相副,朝影暮还接”继续描写树木形态。“上枝下相副”写出树枝相互映衬、错落有致的状态,展现出树木生长的繁茂与和谐;“朝影暮还接”通过描述树木影子从早到晚相接相连,从时间维度进一步烘托出树木枝叶的浓密,侧面表现出树之高大,也营造出一种静谧悠长的氛围。“徐风气清凉,重露香浥裛”着力刻画树下的独特感受。“徐风”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微风轻柔、缓缓吹拂的姿态,给人带来清凉之感;“重露香浥裛”则描写浓重的露水散发着芬芳,浸润着周围的一切,“香”字巧妙地调动嗅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充满清新气息的树下,视听嗅觉相结合,使画面更加鲜活。“关关变鸣禽,杳杳飞孤蝶”聚焦树下的动态景致。“关关变鸣禽”以拟声词“关关”生动地模拟禽鸟啼鸣之声,“变”字暗示鸟鸣声不断变化,展现出禽鸟在枝头活跃的状态;“杳杳飞孤蝶”描绘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渐渐远去的情景,“杳杳”既写出蝴蝶飞行时轻盈缥缈的姿态,又营造出一种孤寂悠远的意境,一动一静,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神仙彼何有,静境我心惬”由景入情,直抒胸臆。“神仙彼何有”以反问语气,表达出在诗人眼中,所谓神仙的境界也不过如此;“静境我心惬”直接点明在此静谧的环境中,自己内心感到十分惬意满足,将诗人对眼前宁静之境的喜爱和享受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体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万期犹视荫,寸景疑度劫”运用夸张与想象,深化情感表达。“万期犹视荫”夸张地说即使历经漫长岁月,在这树荫下也感觉短暂,极言环境之静谧舒适;“寸景疑度劫”则表示在这片刻时光里,仿佛经历了无数劫难,一短一长,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诗人沉浸于静境时对时间独特的感知,进一步强化了静境对诗人心灵的震撼。“何用窥蟠桃,沧溟惮舟楫”以反诘收束全诗。“何用窥蟠桃”意思是何必去追寻传说中能让人长生不老的蟠桃,“沧溟惮舟楫”指出大海波涛汹涌,渡海寻找蟠桃充满艰难险阻,诗人借蟠桃、沧溟等意象,表明眼前树下的宁静之境已让自己满足,无需再去追求虚幻的长生或经历艰难的探索,体现出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
下一篇:宋·刘攽《秋尽野次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