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喘未苏":百姓还在苦苦喘息,未能从困境中解脱,
# 苍生:百姓。
"贾笔论孤愤":我拿起笔,满怀孤愤地议论时事。
# 贾笔:西汉贾谊文才出众,所遗文集,均为后人所称誉。后遂用为佳作之典。
"文采风流今尚存":我的文采和风采至今仍被人们称颂,
"毫发无遗恨":没有丝毫的遗憾留下。
# 遗恨:到死还感到悔恨。
"凄恻近长沙":我如今身处长沙,
# 凄恻:因情景凄凉而感触悲伤。
"地僻秋将尽":境况凄凉,秋天也即将过去。
"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情境总是让英雄豪杰们泪流满面,
# 襟:衣服的胸前部分。也指衣的交领。
"天意高难问":而天意高远,难以捉摸,让人不禁感叹。
# 天意:上天的旨意。也指帝王的旨意。
杨冠卿(1138-?)南宋诗人,字梦锡,江陵(今属湖北)人,举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尝知广州,以事罢。晚寓临安。闭门不出,与姜夔等相倡和。冠卿才华清俊,四六尤流丽浑雅,淳熙十四年(1187),编有《群公词选》三卷(已佚),自序曰:“余漂流困踬,久客诸侯间……时有所撄拂,则取酒独酌,浩歌数阕,怡然自适,似不觉天壤之大,穷通之为殊途也。”著有《客亭类稿》十五卷。《彊村丛书》辑有《客亭乐府》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集句吊古词,词人通过集杜甫诗句的方式,以贾谊自比,借贾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遭遇,抒发了自己对南宋朝廷昏聩、壮志未酬的悲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双关:“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这两句堪称一语双关,巧妙至极。它一方面遥遥指向贾谊被贬谪时那种“近长沙”的凄惨悲恻之情。遥想当年,贾谊满怀才华与抱负,却被贬至偏远之地,心中的忧愤、凄凉可想而知。而这两句词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贾谊彼时的无奈与哀伤。
3. 分段赏析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两句是对贾谊的赞许之词。一个“喘未苏”生动地描绘出百姓在当时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展现出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百姓的挣扎。“论孤愤”则直击贾谊为苍生疾苦而发出的痛心疾首之言,“孤愤”二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贾谊心怀天下、忧虑苍生的情怀,体现出贾谊不仅关注百姓疾苦,更有勇气和决心通过文字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试图改变这艰难的时局,表现出词人对贾谊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精神的赞许。“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两句是对贾谊文学成就的高度赞扬。“文采风流”全面肯定了贾谊的才华,不仅包括他在政论文上的卓越表现,也涵盖了他辞赋创作方面的成就。“今尚存”强调了其作品历经岁月仍具有不朽的价值。“毫发无遗恨”则是对贾谊文学造诣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作品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毫无瑕疵,表达出词人对贾谊文学才华的由衷钦佩。“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两句兼有双重含义。从表面看,“凄恻近长沙”一语双关,既指贾谊被贬时前往长沙的凄凉处境,“近长沙”点明了他被贬之地,一个“凄恻”将贾谊被贬时的痛苦、愤懑以及前途未卜的迷茫刻画得入木三分;也暗示了词人此刻或许正身处类似的困境,有着相似的心境。“地僻秋将尽”既点明了作词的时令是秋末,“地僻”既描绘了长沙地理位置的偏远,也烘托出贾谊当时的孤寂、凄凉,更增添了一种萧瑟、衰败的氛围,而这种氛围何尝不是词人自身情绪的写照。“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并深化主题。“长使英雄泪满襟”引用杜甫诗句,将贾谊与诸葛亮等功绩卓著、令人敬仰的英雄相提并论,把对贾谊的推崇提升到极致,暗示贾谊虽有非凡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但最终功业未就,含恨而死,这种遭遇让后世英雄为之动容、落泪。而“天意高难问”则笔锋一转,将贾谊的人生悲剧归结为“天意”,这里的“天意”实指汉文帝的决策以及当时复杂而难以捉摸的政治环境。此句既表达出词人对贾谊遭遇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对这种不合理命运安排的无可奈何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词人对自身怀才不遇命运的叹息。
下一篇:宋·汪元量《秋日酬王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