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è
shā
shǒu
liù

朝代:宋作者:吕本中浏览量:2
yuàn
jūn
duàn
shā
néng
jūn
shòu
寿
shù
sūn
cháng
nián
jiē
shā
jūn
yuǎn
páo
chú
fēi
yǒu
shàn
dàn
néng
guān
shēn
jiàn

译文

希望您能彻底停止杀生行为,这样能够增加您的寿命。子孙后代也能长寿,都是因为不杀生的缘故。君子要远离厨房,并非是故意要做善事。只要能审视自身,戒杀这个道理就能明白。

逐句剖析

"愿君普断杀":希望您能彻底停止杀生行为,

"能益君寿数":这样能够增加您的寿命。

"子孙亦长年":子孙后代也能长寿,

"皆以不杀故":都是因为不杀生的缘故。

"君子远庖厨":君子要远离厨房,

"非有意于善":并非是故意要做善事。

"但能观自身":只要能审视自身,

"此理即可见":戒杀这个道理就能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戒杀八首(其六)》是宋代吕本中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围绕戒杀主题展开,劝诫人们普遍停止杀生行为,认为这能延长自身及子孙的寿命,皆因不杀之故。诗中还提及“君子远庖厨”,进一步深化戒杀理念。从写作手法看,语言质朴直白,以通俗易懂的表述阐明戒杀益处,便于读者理解接受。以简洁文字传递深刻的戒杀护生思想,呼吁人们尊重生命,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力,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对待生命的观念有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吕本中(1084~1145),南宋诗人。字居仁,号紫微,人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公著曾孙。绍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后因忤逆秦桧被罢官。吕本中的诗属江西派,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活法”之说。其作诗常常锻字炼句,刻意苦吟,讲求新意。他还擅长填词,主要写离思别情、春花秋月等传统题材。其词用语清丽自然,表现手法新颖。主要作品有《东莱先生诗集》《紫微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愿君普断杀,能益君寿数”诗人开篇便以恳切的语气,直截了当地向世人发出劝诫,希望大家能普遍地断绝杀生行为。这里的“普”字,涵盖了世间所有人,体现出诗人对戒杀这一理念广泛传播的期待。而“能益君寿数”则直接点明了戒杀的好处,从个人的生命长度角度,以一种直白且具有吸引力的方式,试图让人们认识到戒杀对自身切实的益处。这一表述简单质朴,却直击人心,让读者瞬间能明白戒杀与自身利益的关联,在情感上容易引发共鸣,激发人们对戒杀行为的思考。“子孙亦长年,皆以不杀故”紧承上联,诗人进一步拓展戒杀的益处,将其延伸到家族后代。“子孙亦长年”明确指出不杀生不仅能让自己延年益寿,还能福泽子孙,使其同样享有长寿。“皆以不杀故”强调了子孙长寿与不杀生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一因果表述,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深化了戒杀的意义。在古代社会,家族观念浓厚,子孙的繁衍昌盛是人们极为重视的事情。诗人以此为切入点,使得戒杀这一原本较为抽象的道德观念,与人们切实关心的家族命运紧密相连,增强了劝诫的说服力,让人们更能从心底重视戒杀行为。“君子远庖厨,非有意于善”此句运用了典故,“君子远庖厨”出自《孟子》,原指君子不忍心看到动物被杀的场景。诗人在这里引用,并非是说君子刻意为了表现善良而远离庖厨,而是表明一种自然而然的恻隐之心。在这看似平淡的表述中,蕴含着诗人对人性中善良本质的思考。它暗示着,人天生就具有不忍见他物受苦的本能,只是在尘世的喧嚣中,有些人逐渐忽略了这种本能。通过对这一典故的引用,诗人委婉地提醒人们,要重新唤醒内心深处的善良,反思杀生行为,从而为戒杀的主张增添了一层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但能观自身,此理即可见”这是全诗的总结与升华。诗人指出,人们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审视自身,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就能明白戒杀的道理。“观自身”并非仅仅是观察自己的身体,更是一种对内心的自省,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当人们开始审视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就会发现,自己渴望生存、厌恶痛苦,而其他生灵亦是如此。通过这种换位思考,戒杀的合理性便不言而喻。这一结尾,简洁而有力,将前面三联层层递进的劝诫,最终归结到每个人自身的内心探索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引导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并践行戒杀的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吕本中《送王提举赴淮东七首 其二》

下一篇:宋·吕本中《龚彦承观轩》

猜你喜欢